曾国潘提出读书人要“三有”,分别代表什么? 曾国潘提出读书人要“三有”,分别代表什么?

曾国潘提出读书人要“三有”,分别代表什么?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意思是说: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或毅力).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必备的三要素是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

意思是说: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或毅力)。

扩展资料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赋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

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

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在诗歌方面,他博采众家之长,但更尊尚北宋诗人黄庭坚。据施山的《望云诗话》中记载:“今曾国藩酩嗜黄诗,诗亦类黄,风尚一变。大江南北,黄诗价重,部值千金。”

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一贵“恒”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三者之中,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就谈到“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为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

毛泽东也曾说这个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得一辈子做好事。”曾国藩结合自己的读书的感悟,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要求弟弟以及自己的晚辈们要做到“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曾国藩不仅要求家人这么做,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曾氏家族后来人才辈出,与曾国藩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二贵“勤”

关于曾国藩读书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据说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有一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能够背下来。这时候他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贼想等读书愉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诵读那篇文章。贼实在忍无可忍,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由这个故事可见曾国藩之勤奋苦读。

三贵“专”

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告诫弟弟和晚辈们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是曾国藩读书的准则。他更是总结出来一套读书方法:“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蝗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这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或辞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以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曾国藩从读经、读史、读诗三个方面阐明读书要“专”的道理,可以说这是读书的精要所在,值得我们每一个读书人学习和运用。

看一个人读书,就可以知其为人与做事,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其实也是他为人与做事之道,因为有了“恒、勤、专“这三股精神,曾国藩不仅在学问上不断长进,在仕途上也是步步高升。现代人习惯怀抱一些所谓的成功学,以为就可以找到成功的捷径,其实不妨学习曾国藩“三贵”,或许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

意思是说: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或毅力)。



扩展资料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赋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

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

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意思是说: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或毅力).

曾国潘认为读书第一什么第二什么第三什么
曾国潘认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

曾国潘的三有是指什么?
“ 曾国藩的三有指的是读书的要诀,第一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

曾国潘提出读书人要“三有”,分别代表什么?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意思是说: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要有志有识有恒其中有恒是最不可或缺的。对吗?_百度...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要有志有识有恒其中有恒是最不可或缺的。他的认识是对的,正所谓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清】 曾国藩 《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工,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出 ...
书名:《古人谈读书》作者:曾国藩 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

曾国藩读书三要
曾国藩善于读书励志、谋略权策,在其《曾国藩家书》记载有云:“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现代“读书三要”或可理解为:1...

曾国藩的“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是什么意思...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的意思:真正的读书人,第一要有志,即读书是为了帮助其实现有益于世人的宏伟志向,第二要有识,即明白书中的微言大义,第三要有恒。即要想读书有成,必须坚持不懈。全文讲了读书的人一定要专,努力专研。曾国藩的《曾国潘家训》中心思想是读书...

三有指的是哪三有
读书要有三有是: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意思是:文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或毅力。出自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本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

盖世人读书,一要有志,二要有识,三要有恒。
盖世人读书,一要有志,二要有识,三要有恒的意思是知识分子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见,第三要有恒心。出自《曾国潘家训》,原文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读书应...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读书有哪三到?
此文曾国藩提出的读书讲究“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志向、见识、恒心这三者是士人读书所必须的条件,缺一不可。因有志而向上;因有见识而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