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应该怎么打,才会减少秦军损失?或者赵军的赢面在哪里?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人。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起先,秦国派出的大将是左庶长王龁 (wáng hé),对阵赵国派出的老将廉颇。

秦军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

老将廉颇毕竟久经沙场,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他审时度势,明知不敌秦军,便依仗长平城坚固的工事,集中优势兵力,固守不战。

秦国尽管兵强马壮,但几经冲击,都并没有突破长平的防守。很显然,撇开秦、赵两军在军事实力上的优劣对比,老将廉颇审时度势,选择固守待变,还是非常正确的。

秦国丞相范雎见赵国固守阵地,以守为攻,也非常头疼。作为一个杰出的战略家,范雎非常清楚,长平之战只要久拖不下,就极易发生变故。

范雎便使出了一条反间计。他派间谍混入了赵国,散布了两个谣言。

一个谣言是,廉颇只守长平,根本就不是秦军的对手;廉颇已经对前途充满悲观失望,故此,他再也不敢出战。另外,廉颇也正在和秦军秘密联络,为自己留后路。意思是廉颇随时可能背叛赵国,投降秦国。

范雎造的另一个谣言是,秦国根本不怕赵国的老将廉颇,真正害怕的是老将赵奢之子赵括。

赵王果然上当,他为了验证这些谣言的真伪,便下令催促老将廉颇主动出战秦军。廉颇本来明知不敌秦军,便直言辩解说,秦军势大,赵军较弱,固守是现在最好的选择。

赵王本来已经相信了秦国的谣言,一看廉颇仍然坚持不出战,便更加怀疑廉颇的动机,便免了廉颇的统帅之职,改让赵奢之子赵括统领军队,对阵秦军。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原来以防御为主的战役部署及军规,更换了老将廉颇使用的所有将吏,积极组织进攻。

秦国丞相范雎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并要求所有人一律保守秘密,谁泄漏秘密,即刻处死。以达到让战神白起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意图。

但是,赵军统帅赵括仍然以为他对阵的是秦军左庶长王龁。

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然后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括战死,45万赵军被坑杀。

经此一役,赵国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 历史 的最后转折点。至此,秦国的统一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题主的问题是“ 长平之战应该怎么打,才会减少秦军损失?或者赵军的赢面在哪里?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秦军应该怎么打,才可以减少损失;另一个是赵军怎么做才可能赢。

我个人认为:

一,秦军的问题

秦军攻打赵国的战略意图是对的。因为当时在六国中,赵国军队是最强大的。一举击溃赵国,可以拔除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障碍,同时震慑其他五国。

但是,秦军是越过韩国领土去攻打赵国,属于劳师远征。存在着粮草、辎重供应不畅的问题。必须速战速决,不能拖泥带水,这是秦军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假如我是秦王,或者秦国丞相范雎,应该在长平之战前造谣,做两件事。

(二)让左庶长王龁和赵括打几仗,然后尽早让白起统帅军队,对阵赵括,拖住赵军。与此同时,让左庶长王龁从长平之战中撤出来,领一支精兵,绕过战场,乘虚直取赵国首都邯郸。

假如是这样,秦军会大大减少伤亡,并且很可能提前灭掉赵国,而不是等到四十年以后灭赵。

二,赵军的问题

赵国的军队,在当时还是非常强大的。而且有老将廉颇坐镇,赵军赢得战争的胜算也不是绝对没有。

秦军再怎么强悍,毕竟属于劳师远征,赵军属于以逸待劳,这是赵军的优势。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

可惜,曾经在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击败秦军进攻赵国的赵国大将赵奢这时刚刚去世。

赵奢在去世前,对妻子忧虑地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

意思说,咱们这个儿子赵括,把打仗当成很容易的事。假如将来赵王不用赵括则已,如果用赵括,赵国就危险了。

在赵王任命赵括顶替老将廉颇,担任赵国统帅时,赵奢的妻子把赵奢临终遗言告诉了赵王。

所谓“知子莫若父”。但是赵王根本没有理会赵奢的话,结果,赵军主力在赵括率领下,很快就覆灭了。

假如赵王做到下面两点,赵军即使败,也不会全军覆没。

(一)上下同心,重用廉颇

正如平原君赵胜所说:“老将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这从长平之战前期廉颇的成功防守完全可以证实。

(二)不听谣言,不信谣言

常言说:谣言止于智者。在长平之战胶着的时候,赵国内部出现关系到战场上的谣言,这显然就是秦国的阴谋,但赵王显然不是智者,果然就信了。

假如赵王不信谣言,不管白起再怎么厉害,坚固的长平也不一定被攻破。

(三)长平之战只要拖久了,就会出现使秦军很难预料的后果,赵军很可能转败为胜

第一个原因是,秦军无法支撑太久,因为他们毕竟是“客场”作战,困难也不少。

秦国断断续续的战争,此时已经打了三年,人力、物力、财力已经消耗太大。据史书记载,秦军士兵里已经出现了十五岁的孩子。可以想见,大多数成年人都已经上了战场。

第二个原因是,只要长平之战拖得太久,其他五国很有可能参战。最后,秦赵两国究竟谁胜谁败,很难预料。

比如秦军攻到赵国首都邯郸时,就遭到了援助赵国的魏国军队的伏击,邯郸之危解除。史称“信陵君窃符救赵”。

也就是说,秦军在当时,其实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境地。

如果秦军继续打下去,很可能再次形成六国的合纵连横。到那时候,被歼灭的恐怕就不是赵军,而是秦军了。

这也是秦国丞相范雎之所以假装接受苏代贿赂的原因。范雎审时度势,及时告诉秦王,这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再继续打下去,秦国就危险了。赶紧接受韩、赵两国割让的土地,停止战争,休 养生 息。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打仗最好的选择就是通过谋略取胜,次一档就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一档才是通过兵马对抗取胜,最差的结果就是攻城,因为死伤最严重。

长平之战赵国所采用的办法,显然是第三档,也就是通过兵马对抗,想要获得胜利。这已经是比较差的一种选择了。我认为当时赵国要想取胜,最好的办法,就是伐谋、伐交。


一、简单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过程。

韩国打不过秦国,所以只好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毕竟这地方也是一块飞地,有等于没有。可是上党郡的臣民们却不答应了,他们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师,跟着他们混日子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上党郡集体投奔了赵国。

赵孝成王一看,哟呵,一兵一卒都不需要就拿了这么一大块地盘?他当然欣然接受,换谁都会这么做。但是这事儿却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强烈不满。

上党郡就这么成了长平之战的火药桶,秦军前来收复该地,而赵国也派遣大军前来镇守。早先赵国派遣的是廉颇,他主张严防死守。

可相持了很长时间以后,赵国后勤跟不上了!于是赵孝成王为了赶进度,把廉颇换了,改由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

赵括统兵45万,与秦军交战,结果大败。40万赵军降卒被秦军大将白起坑杀,自此赵国一蹶不振。


二、赵国应该伐谋,那么该怎么做呢?

赵国的实力虽然很强大,但明显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要想硬扛下去的话,取胜的把握绝对不大,甚至有可能满盘皆输。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结果,秦军围困邯郸城,要不是信陵君魏无忌带兵来援,赵国就这么没了!所以说强行武力对抗,肯定不可取。

那么赵国的出路在哪里呢?我觉得用计谋取胜是上策。其实谋略这玩意儿有很多种花样,没有固定答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战后提出不少精彩的谋略。我认为可以这么玩。

秦军当时将主要兵力都投入到了长平之战中来,如果赵国愿意冒风险,可以将45万大军,拆分成两部分。

当时秦赵之间接壤地方还是比较多了,比如说魏国割让给秦国的上郡15县就可以成为赵国进攻的主要目标。


这么一来,秦国的部署就乱套了。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秦国对上党郡那是志在必得,可现在如果抽调兵马去支援其他地方,就不足以集中兵力对付上党郡的赵军。

这一招叫什么?当你无法应付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把问题无限扩大化。将地区性的小规模战争,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一旦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秦国也就不会再执着于上党郡,而是要重新规划全局的战事,这才是赵国得以喘息的好办法。 一旦秦国在长平战场收缩兵力,那赵国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发展上党郡,将其变成插入秦国腹部的一把利刃。


三、伐交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

其实外交在很多情况下,比一场战争来得重要的多。因为外交手段运用得当,不仅可以避免战争的伤亡,还能妥善解决问题。

摆在赵国面前的,显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须要走外交路线。因为单靠你一个人,是很难对付秦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嘛!

第一,赵国得努力争取其他五国的军事支援。

赵国单方面是无法跟秦国交锋的,所以只有让其他五国跟赵国联合在一起,才能对付秦国。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得出,光楚国、魏国与赵国联合出兵,就能够击败秦国了,所以通过外交争取他们的联盟,这是至关重要的!

当时天下六国都被秦国欺负惯了,每个国家都有一肚子怨气,赵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达成联盟关系。

当然了,联盟以后的好处,自然是要给的。比如说打败了秦国,割让的土地可让大家共同瓜分。距离远不愿意要地盘的国家,可以多分点战利品。有了利益的驱使,愿意结盟的人自然就多了。


第二,赵国必须要取得其他五国的后勤支援。

不排除有很多诸侯国,是害怕秦国的。因为杀神白起实在是太猛了,把赵魏韩楚等国都给揍怕了。所以让这些国家公然出兵,有一定难度。

但是赵国完全可以陈述赵国灭亡后,其他各国的处境。一旦赵国被灭,那么秦国东出的大门就彻底打开了,到时候兼并其他国家,那只是时间问题了!

一旦在这一点上大家达成了一致,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即使大家不出兵,也可以支援一些粮草嘛!

长平之战最初的策略,那就是打持久战。赵国完全可以让廉颇在前线撑着,再以六国的后勤作为保障,就算是耗也能把秦国给耗死。

当时秦国对付一个赵国,其实已经捉襟见肘了,恨不得把家底都掏出来。要是其他五国再支援赵国的后勤,那秦国可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一旦外交上这两件事做成了一件,那长平之战的结果可就完全不同了!要么把秦国打趴下,要么把秦国给耗趴下。


总结:赵国选择了硬扛秦国,结果不言而喻。

任何时候,硬抗对手都是不可取的事情。因为正常情况来说,即使杀敌一千,也会自损八百。你还愿意这么干吗?

哪怕是长平之战赵国取胜了,他们能得到什么呢? 秦国退回来严防死守,赵国可就完犊子了!因为其他几国见赵国虚弱,肯定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赵国被瓜分,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从一开始,赵国就走进了死胡同。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把其他五国都给拉下水。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把问题放大了,让大家一起来解决,上兵伐谋大抵如此。

参考资料:《史记》



长平之战应该怎么打,才会减少秦军损失?或者赵军的赢面在哪里?_百度知 ...
长平之战赵国所采用的办法,显然是第三档,也就是通过兵马对抗,想要获得胜利。这已经是比较差的一种选择了。我认为当时赵国要想取胜,最好的办法,就是伐谋、伐交。 一、简单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过程。 韩国打不过秦国,所以只好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毕竟这地方也是一块飞地,有等于没有。可是上党郡的臣民们却不答应...

你感觉长平之战应该怎么打才会减少秦军损失?
而且在进攻魏国首都大梁下,秦国也突破了魏国首都大梁,直到使用水上进攻方法为止,不能进攻很久。在灭亡祖国,秦军也依靠逆奸计清除了李牧才成功。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由战国时代的特点决定的。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除了秦国国力是七国中最强大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国战略和外交战略远高于其他六国。秦...

如果你是赵括,如何在长平之战中打败秦军?
其次,充分利用上党地区的群众基础,坚壁清野,巩固防守。上党就是因为不愿落入秦手才要赵国攻取,相信那里的人民额愿意帮助赵军抵抗秦国的攻击。再次,挑拨离间,使秦韩联盟破裂。前面说了,秦韩联盟其实并不稳定,秦军借韩道攻赵,本身怎能没有顾虑。即使计策用后没有使两国翻脸,秦军只要听到韩人有...

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后一举消灭秦国20万大军,是如何做到的?
在长平之战了秦国为了麻痹和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连横,并争取时间,加强作战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选择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但是,在邯郸之战中,赵孝成王则主动派人向魏国和楚国求援,这...

长平之战,如果继续由廉颇坚守,可以击退秦军吗?
如果继续由廉颇坚守,也不能击退秦军。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秦赵之前比拼的是综合国力,而非一将之力。第一阶段上党之争 战争是由上党引起的。本来上党属于韩国的一个郡,本和秦赵无关。但属于战略要地。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韩国,韩国欲献上党求和。但上党的郡守不干,直接邀请赵国出兵占领...

赵国如何打赢长平之战
赵国的优势兵种是骑兵与步弓手,秦军的优势兵种是重步兵,赵军最擅长的是机动与进攻,秦军最擅长的是拉锯与防守 赵国打赢长平之战的唯一可能就是速战速决,从一开始就因该主动寻找秦军主力进行决战,利用机动能力上的优势袭击秦军的两翼,从而形成对秦军的包围(赵军的野战能力要高于秦军),廉颇完全...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怎样才能取胜?
正确的做法就是廉颇的策略:坚守防御,长期消耗,直到把秦军拖垮。第一,赵国野战打不过秦军。这不是替秦军吹牛,赵军野战是真的打不过秦军。长平之战初期,廉颇也曾积极迎战秦军,但是战斗异常艰难,始终处于下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发动进攻,廉颇迎战。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

高分200求 历史中 秦赵长平之战历史 如何战胜秦将白起统率的秦军
秦军如大举猛攻赵军营垒,赵军应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坚守阵地,一方面选派精兵猛卒反冲秦阵挫其兵锋。秦攻坚不利,后方受威胁,再加上粮道不畅,60万大军必乏食。这样,战争就会向着有利于赵国的方面发展。此正是用奇之时,赵国可寻求在持久中速决的良机。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赵国可充分利用外...

赵括怎样安排才能打赢长平战役呢?
赵军本可以依次计划消耗远道而来的秦军,等待最佳时机一句扭转战事。但糊涂的赵王却要与秦国速战速决,他接受已被秦国收买官员的建议,换掉老将廉颇,改用已故名将赵奢之子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作战。当然,关于“赵括怎样安排才能打赢长平战役?”这一问题本就是建立在本不存在的假设之上,而对于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具体过程,赵秦采取了哪些行动
长平之战的具体过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和赵国军队爆发了战争,史称“长平之战”。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