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的由来和建成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来历和作用是什么?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来历和作用是什么?

此石窟位于洛阳城南约12公里,这里南北两山对峙,伊水穿流其间,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又称“伊阙”,龙门石窟就在此地,现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大约是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时期,此石窟开凿时间十分长久,后来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等。据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达十万余尊。其中最大的造像高17.17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另外还有佛塔四十余座,造像题记3680品。龙门石窟有好多洞窟,比较有名的有宾阳洞、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古阳洞等,在此只说宾阳洞和奉先寺。
宾阳洞由中、北、南三洞组成,它是龙门石窟群中著名的洞窟。宾阳中洞即主洞,位于龙门西山北部,是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营建的二窟之一。自北魏景明元年(500)至正光四年(523),历时达24年,是龙门造像中雕凿时间最长、用工最多而又最富丽堂皇的一个洞窟。本尊释迦牟尼位于中央,像高8.4米,面部清秀,鼻高且大,口含笑容,为北魏时期的我国石刻艺术中之上品。主佛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两侧壁上雕一佛二菩萨。窟的顶部雕有十个伎乐天人飞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宾阳北洞是北魏时期始凿的,到唐代初年才完成。正中阿弥陀佛高7.55米。佛的背光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但细看又似葫芦之纹。雕刻工细生动,是唐代佛像背光火焰纹的佳作。佛两侧刻罗汉和胁侍菩萨;门口两侧浮雕二天王,形态威猛有力。宾阳南洞是从北魏至隋代所凿的,中刻阿弥陀佛,面部丰润,衣纹流畅。洞内大小佛龛不计其数。洞顶在莲花宝盖周围有两个捧供品的供养人和六个伎乐天人,衣带飘动,典雅秀丽。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开凿历史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
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
二、主要景观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

扩展资料景点评价:
一、书法艺术
截至2014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80余座。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
二、佛教文化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三、外界评价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 是对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的完美展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对中国唐朝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成熟的社会的展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门石窟

  龙门由来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昔日历史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
  莲花洞
  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一直建于南北城,建成在唐朝,每一个佛像几乎都对应一个皇帝,或贵族。其中著名的大佛是以武则天为原型的。你可以去看一个视频,世界遗产在中国 之龙门石窟。就几十分钟,介绍的额很详细,我大学上过这个选修课。

龙门石窟什么时候被建成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

洛阳龙门石窟的由来和建成
”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

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
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

龙门石窟历经多少个朝代才能建成
龙门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才建成。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

龙门石窟是哪个朝代
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永平年间建成了号称中国佛教第一名刹的洛阳白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则天对佛教更是笃信有加。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他们在洛阳大兴土木,龙门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处。 问题四:洛阳龙门石窟是哪个朝代建造的 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

中国古代连续开凿最长的石窟是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

龙门石窟经历了几个朝代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

洛阳龙门石窟是谁让造的?他为何要建造这样一个石窟?
公元500年至523年,在洛阳南13公里的的地方,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耗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营造前后时间长达400年,这座恢宏庞大的人类文化宝窟才建成。因为这里龙门山、香山两岸对峙,伊水从中穿流,远远望...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随后又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直到宋代连续营造达300余年之久,期间多用于开采建造,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也就是如今的山西大同市,时间在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南北朝多发生战乱,国都位置偏向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于...

龙门石窟的资料
当我们立于佛前,静静凝望,似乎可以想见大唐盛世繁华。龙门石窟不仅有精美的石窟造像,丰富的碑刻书法,更通过文学、音乐、人文、宗教建筑、医学等众多形态展现艺术之美,成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历代的营造,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