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定都南京,南京怎么没皇宫的啊 ?? 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

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

我们知道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最初定都是在南京,南京这座城市我们之前讲了不少,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南京定都。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那就是明代之前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都有偏安的性质,算不得大一统的王朝。
朱元璋最初在南方起兵定都南京尚且可以理解,但是明朝逐走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什么还要在南京定都呢?
今天那我们就来说说元末明初的南京城。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在淮南起兵,然后独立出来。当时朱元璋听从了手下建议,渡江攻克了金陵,改名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由于周围都是割据势力,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备战,因此当时的南京就是一座大军营。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一切都为战争做准备。
最终,朱元璋经过十几年努力,终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统一了东南地区。
随后,朱元璋挥师北伐,将元朝逐出塞外,统一了中国。
这时,朱元璋开始考虑迁都了。
确切的说,明朝统一之初朱元璋并不打算将都城放在南京。因为他认为南京有偏安性质,不足以威天下,而且他认为皇宫风水不好,会对子孙后代有影响。
朱元璋曾考虑过江都城放在开封、西安和凤阳等几处。
这几处却各有各的不合适。
首先,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北宋定都于此常年用大量部队拱卫京师,最终被军费拖垮。
其次,西安虽然地势险要,但是却气候干旱,土地蜕化,也不适合做首都。
再有,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想要在此定都。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哪个王朝在此立国,这里无论是地理还是经济都不合适,实在不是合适的都城选地。
最后,朱元璋年事已高,已经没有精力去执行这种大规模的迁都任务,这件事也就被搁置了下来。
朱元璋确定南京为都城后,开始重修南京城墙,据说当年朱元璋修建的南京城墙是用糯米混合砖石所造,坚固无比。后来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者围攻南京,中国军队竟然还要依靠朱元璋时代的城墙御敌,而且防御效果尚可。
朱元璋和建文帝两朝皆在南京定都,即便是后来朱棣称帝将明朝都城迁往北京,南京城还是作为明政府的第二首都被加以重视。
更何况,当时江南的经济早已超过北方,国家的钱粮赋税都要靠东南地区支撑,而南京恰恰是东南地区的核心。
明朝灭亡后,清朝对于南京同样十分重视,当年风光无限的“江宁织造”办公地点就是在南京。据说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背景就是江宁织造。

南京古称金陵、南京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城市,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六朝古都”和“十朝都城”。
朱元璋与南京的关系也很好,朱元璋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早年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来,朱元璋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最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实现了一个伟大的转折,虽然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但他最喜欢的都城不是南京,而是另一个风水宝地。

明朝建立后,南京为都城,不过,朱元璋对南京并不乐观。朱元璋对南京有很深的了解。首先,在南京的古代都城,他们不存在最长的时间,和其他皇帝一样,朱元璋希望他的王朝能延续几千代。显然,南京无法忍受朱元璋的梦想。

长江确实是一个自然灾害,它也可以防止北方的入侵。但一旦长江上游被占领,敌人就可以顺流而下,这对他的资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考虑到这些因素,朱元璋批评南京是首都。基于南京的这些特点,朱元璋开始考虑迁都,特别是朱元璋北伐削弱了北元的影响后,他的迁都思想更加强烈。

虽然后来朱元璋也在凤阳建房,这也是朱元璋所说的,但8年后,朱元璋对凤阳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发现凤阳不适合作为明朝的都城,凤阳的规模与南京不可同日而语,与南京一样,地理位置偏南,凤阳的影响不足以震慑全国,因此,虽然凤阳的建设已经大兴土木,但迁都凤阳的做法不会结束。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简介】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成员。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建筑特色】
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顶已毁。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大2400米。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陵园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22.5公里。
陵墓内一间御碑殿,陈列着五块碑。根据《中山陵史话》等书籍记载,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门,但毁于战火,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碑殿,并竖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至今游客们还能见到其中的三尊。正中有一块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其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礼。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1699年)亲笔题书,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南织造」郎中曹寅立碑。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历史沿革】
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过多次重创,尤其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国藩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那块「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现在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出殡的时候,同时有相同的棺木从南京各个城门出去,以迷惑盗墓者。方城的后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至今孝陵从未被盗过。

【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以及构造】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现存遗址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自下马坊至孝陵正门(文武方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俗称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下马坊、神烈山碑:下马坊,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字,告示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神烈山碑,在下马坊东边36米处,是明嘉靖十年(1531)立,正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3字,原有碑亭,现已不存在,仅存四角石柱础。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再向东17米处有一块卧碑,为“禁约碑”,是明崇桢十四年(1641)立,碑文刻禁止损坏孝陵及谒陵的有关9条禁约。

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大金门,在下马坊西北750余米处,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原碑亭为砖石砌筑,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结构顶部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

神道石刻: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

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

棂星门、御河桥: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为棂星门,门已不存,仅存石柱础6个。从遗迹看,棂星门应是三开间的建筑。过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即到御河桥,也称金水桥。御河桥为石砌桥,原为5孔,现存3孔,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原物。通过御河桥向北,顺缓坡而上,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

第二部分:明孝陵寝主体建筑。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筑有围墙。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正门东侧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所立,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现在的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4个鎏金大字,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这是因清朝刚统治中国,康熙执政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分别记叙康熙、乾隆谒陵纪事等。

享殿:碑殿之后是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原孝陵殿已毁,尚存3层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56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现存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两次重建的三小间享殿。现殿内是“明孝陵史料陈列室”。殿后100余米处是大石桥,又称升仙桥。过了大石桥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方城、明楼、宝顶。

方城、明楼、宝顶: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正中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显然为后人所制。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明楼在方城之上,原为重檐黄瓦大屋顶建筑,屋顶早已毁,仅存四壁砖墙,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方城明楼以北为直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宝顶近似圆形,原名独龙阜玩珠峰,周围砌有砖墙。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明朝南京有皇宫啊,可惜毁于战火(主要是太平天国时期),现在南京还有明故宫遗址,残存的只有午门(午朝门)、东华门、西安门,还有明故宫公园里一个个石柱础。

哎,可惜上楼写了这么多都偏题了,说成明孝陵了。应该是明故宫啊。早在朱元璋建朝时,明故宫选在了现在南京明故宫遗址一带,紫金山南麓,那里原本是一片湖泊,只因朱元璋迷信,相信风水看挂,选在了那里,不听别人建议,结果把湖填了,就建起了辉煌浩大的明故宫,后来朱元璋晚年宫殿下沉的厉害,但为时已晚。待朱元璋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最终带兵驻守北京的四儿子朱棣夺得了皇位,把皇都迁到了北京,模仿南京的明故宫原版,建了北京的现在大家看到的故宫,但它要比先前的南京明故宫规模小的多。。。。。。。
但是明故宫的消失有多方面的原因,还有后来的外来战乱毁坏-太平天国,和小日本等等。。。。

有的

就在现在的明故宫一带

毁于大火

被烧了

明朝定都南京,南京怎么没皇宫的啊 ??
明朝南京有皇宫啊,可惜毁于战火(主要是太平天国时期),现在南京还有明故宫遗址,残存的只有午门(午朝门)、东华门、西安门,还有明故宫公园里一个个石柱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houfh001 2007-10-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

同样是故宫,为什么南京明故宫没有保存下来?
到了清朝,清政府不需要南京明故宫做附都,最后南京明故宫就在岁月与战火的洗礼下,彻底消失了。南京明故宫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将国都定在了南京,于是南京明故宫才是明朝最初的皇城。事实上北京的故宫就是参照南京明故宫仿建的,如果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棣做不了帝王,这明朝的国都大抵就会定居在南...

南京的故宫为什么不见了?
南京故宫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明朝当年迁都北京之前,曾在南京定都,明太祖与建文帝在南京自然也不可能随便找个地方住着,南京当然也是有皇宫的。而南京的皇宫,即所谓的“南京故宫”,只不过数百年过去,与保存完好的北京故宫不同,南京故宫早已不复存在,仅仅剩下一些当年大殿的基座遗址而已。南京故宫不...

朱元璋在位时的明朝皇宫为什么没了?
原因:年头太久,动乱太多,都毁坏了。一是明朝迁都之后,对南京故宫维护不善。二是遭遇过雷击,暴风,洪水等天灾。三是兵灾,明末起义满清入关太平天国日本侵华等等。所以当年朱元璋那时候的皇宫没有了,现在的南京故宫……确切说包括北京故宫,基本都是重建的,都不是明朝最早的皇宫了。

南京明故宫为何没有保存下来?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以木质的为主,所以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维护。而皇宫建筑一般规模都非常大,需要的维护人力物力都是非常巨大的。朱棣离开南京以后就定居在北京,基本没有理会过南京的旧宫殿,导致明故宫无人打理,日益破败。另外与明故宫的地理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最后一点就是战争的原因...

南京故宫是如何消失于历史之中的?
虽然南京故宫极其壮丽宏伟,但并没有使用太久,因为明朝建文四年,靖难之变爆发,燕王朱棣攻破应天,都城陷落,皇宫大火,最终奉天殿等建筑都被毁,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之后,虽然还居住在南京的皇宫里,但同时开始筹划迁都北平,并且下令在北平以当年元朝大内宫殿遗址为基,按照南京故宫为蓝本再造一座...

南京明朝皇宫还在吗 南京明朝皇宫还在不在
明朝在南京的宫殿基本不在了。2、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3、相传,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又称皇明,清朝时称之为前明。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历史上南京明故宫是如何消失的?
清朝入关后,从北上到南下,一步一步摧残了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在清军攻破南京的时候,因为受到了阻力,所以在双方激烈的交战中把宫殿给摧残。攻破南京后,清军并未在南京定都,而是在北京定都,然后建立了自己的宫殿。清朝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中南京明朝故宫就没有受到过好好的保护,逐渐变得破败...

南京故宫还在吗
南京当然也是有皇宫的,而南京的皇宫,即所谓的“南京故宫”,只不过数百年过去,与保存完好的北京故宫不同,南京故宫早已不复存在。南京故宫再壮丽,也经不过上百年的摧残,尤其明朝后期,自身难保的朱家王朝已经没有闲钱与心思与管理维护留都的宫殿了,至此故宫不复存在。

明故宫是怎么毁掉的?
因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所以明故宫被毁。清朝咸丰三年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但没有使用南京故宫作为宫殿基址,而是在两江总督府衙旧址的基础上修建新宫,此间拆取南京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南京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清朝同治三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湘军攻破...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