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特色的民居 我国各地民居的特点?

我国各地民居的特点?


1、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陕北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靠崖式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挖洞,宽3~4m,深可达10多m。)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一些被拆除。

3、羌族碉楼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自唐朝来,羌族人民因各种原因向西北迁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现在,羌族碉楼也被称为藏族碉楼。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4、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住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经属于热带气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所以在这里,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

潮州民居的规制与国内其它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相似,平面布局为严谨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单体独立或多单元组合。细分其规制,类型繁多,最基本的形式为“下山虎”、“四点金”;较为大型的民居形式如:“百凤朝阳”、“三壁连”、“驷马拖车”等,它们的规制多以“四点金”、“下山虎”为基本单元组合衍生。在一些山区、乡镇尚有不少竹竿厝,堡寨和带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下山虎 又名“双跑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壁组成。正屋为三开间居中,中央开间是“大客厅”,两侧各一“大房”。正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为一开间的“厢房” (俗称“伸手”)与“大房”连接;前为高墙,墙上开门。形成“一厅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它的大门侧开,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

四点金 是四面以房屋围合而成的天井小院。正屋(大厅大房)和门楼间均为三开间居中轴,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正屋和门楼间,形成围合。大门多开于门楼间中央开间,天井四周屋檐下有回廊,沟通整座小院。有的四点金横向发展扩大规模,大厅、门厅两侧各有两房或三房,形成正屋和门楼间五开间或七开间,俗称为“五间过”或“七间过”。也有于一侧或两侧各加一“火巷”和“排屋”,分别称为“单背剑”和“双背剑”。

百凤朝阳 俗称“三座落”、“三厅串”,较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它们都是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八厅相向”为四进四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即俗称之“从厝”,以巷隔开,称“火巷”。“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由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门前有一大埕,大埕两侧均开有门,称“龙虎门”。此宅院的平面形式和客家之“三堂二横”围龙屋十分相似。

驷马拖车 是一种大型复合单元,主体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此是潮人祭祀先人的家庙,其结构形式与“百凤朝阳”近似,唯门楼间两侧的房较为狭小,称“库房”,中座与后座均为三开间,但均没有内墙分隔,有的中座明间前凸出“拜亭”,其祭祀之功能更加昭然。主体两侧分别各有两座“四点金”纵向排列,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庙、屋前均有宽广的大埕,称“禾坪”,“禾坪”前均开一半月池。“驷马拖车”还可于后面成片扩建“下山虎”、“四点金”,形成更为庞大的聚落,里面门巷相通,既分又合,可谓为传统的“安全生活小区”。

竹竿厝 以布局狭长犹如竹竿而得名,厨房客厅住房天井排列成狭长的空间,组合位置无规则,类乎广府民居中之“竹竿屋”。

广东潮州座落在广东东面,南海之滨,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厚实,本期节目,我们讲讲别具一格的潮州民居。下面是本台记者陈章孝连线潮州民俗研究者王次阳先生,请他谈谈潮州的民居。

潮州的民居非常有特点:乡村的祠堂、民居,呈白色,朴实,安静。在祠堂的前面是晒谷场,如果到了收获季节,你会看到一派繁忙景象,妇女们赤着脚,在晒场上翻晒谷子;晒谷场前面,是宽大的鱼塘,小孩光着屁股。在鱼塘游泳,戏水,一片欢声笑语。这一切传给人们的是欢乐、和谐景象。
祠堂、民居、晒谷场、鱼塘,构成了农村的村庄,在村庄的前面是万顷良田,这反映了潮州人传统的文化思想:天、地、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融合。所有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朴实、敦厚,安详,和谐。

潮州的祠堂。

祠堂是农村村落的中心,要建村落,必先建祠堂,把最好、最中心的位置让给祠堂。祠堂是举行打规模宗族活动的场所。祠堂中最高、最神圣的地方就是后厅,后厅中陈列着祖宗牌位,列祖列宗的祖龛。在后厅与天井之间,经常有非常豪华、气派的拜亭,拜亭有二个作用:一是挡住阳光。在后厅与前厅之间,阳光较充足,潮州人非常崇敬列祖列宗,怕列祖列宗在享受人们祭拜时,阳气太盛,内心不安,为了体贴祖宗,因此建拜亭,挡去部分阳光;第二个作用,扩大祭拜的地方。因为祭拜时,人比较多,后厅空间有限,建起了拜亭,拓展了祭拜的地方。所以,祠堂中最豪华、最气派的地方在拜亭。凡是族祭、社祭,都在拜亭。

祭拜场面非常热闹,也非常庄严。遇到大祭,要摆上全猪,贡品不计其数。这时长辈们穿长衫,戴礼帽,听祭祀人的号令,必恭必敬,跪下齐磕头。祭过酒后,鼓乐齐鸣,炮仗齐鸣,这时非常热闹,非常庄严。

祠堂的中厅是通透的,用闪门(屏风)隔断。中厅是宗族议事,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族内有什么大事,都在中厅商量,所以也叫官厅。一般普通客人,则在门厅接待。 祠堂因为是祭祖之地,所以起着崇先敬祖、和宗睦族的重要作用。

潮州的祠堂一般都建得堂皇气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潮安彩塘的崇熙公祠,公祠从清朝1870年开始建筑,到1883年才建成,历时13年,耗资26万大洋,这是一座二进公祠,建筑、装饰精美气派,屋内梁栋工艺全用潮州木雕。在公祠门楼前面,雕刻有石雕屏,石雕两边各以仕农工商为题材,一边雕刻了24个人物,另一边雕刻了26个人物。人物古朴,生动。其中有一幅特别引人注目:一个牧童手中的双股牛绳,这条牛绳比一支筷子还细。据说,这条牛绳考验了三位石雕师傅,前两位雕到半截,牛绳断了。第三位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他采用另一种方法:把石头放在水中,慢慢雕磨,最后雕出了牛绳来。这座公祠是华侨巨商陈旭成建造的。早年,陈只身到马来西亚谋生,在参与柔佛州的建设中,他开辟了好多港口,成为港主。发家后,回乡建祠堂。在祠堂建成后的第二年,他带走了家乡的灵工巧匠,到新加坡,按照家乡祠堂的格局,建筑另一座一模一样的建筑物――资政第。现在,潮州崇熙公祠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政第也成为新加坡保护古迹。

潮州民居有几个款式,最常见的是下山虎、四点金、司马拉车和百凤朝阳。潮州人注重风水,注重居住的环境和气韵,创造了好多适合当地人居住的格局。四点金就是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款式,它近似于北京的四合院。四点金的格局是这样:进入前门后,第一个厅叫前厅,前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叫前房。一间作为厨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搁燃料。前厅和后厅之间是天井,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两边各有一间大屋,这是居住之所。这是四点金的基本格局。

假如把四点金的基本格局再扩大,增加一个天井,在左右各增加一条巷道,后头增加一个后包,变成三进两个天井,这就是四马拉车。一般乡村的格局都是四马拉车。
潮州民居潮州民居的规制与国内其它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相似,平面布局为严谨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单体独立或多单元组合。细分其规制,类型繁多,最基本的形式为“下山虎”、“四点金”;较为大型的民居形式如:“百凤朝阳”、“三壁连”、“驷马拖车”等,它们的规制多以“四点金”、“下山虎”为基本单元组合衍生。在一些山区、乡镇尚有不少竹竿厝,堡寨和带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下山虎 又名“双跑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壁组成。正屋为三开间居中,中央开间是“大客厅”,两侧各一“大房”。正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为一开间的“厢房” (俗称“伸手”)与“大房”连接;前为高墙,墙上开门。形成“一厅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它的大门侧开,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

四点金 是四面以房屋围合而成的天井小院。正屋(大厅大房)和门楼间均为三开间居中轴,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正屋和门楼间,形成围合。大门多开于门楼间中央开间,天井四周屋檐下有回廊,沟通整座小院。有的四点金横向发展扩大规模,大厅、门厅两侧各有两房或三房,形成正屋和门楼间五开间或七开间,俗称为“五间过”或“七间过”。也有于一侧或两侧各加一“火巷”和“排屋”,分别称为“单背剑”和“双背剑”。

百凤朝阳 俗称“三座落”、“三厅串”,较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它们都是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八厅相向”为四进四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即俗称之“从厝”,以巷隔开,称“火巷”。“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由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门前有一大埕,大埕两侧均开有门,称“龙虎门”。此宅院的平面形式和客家之“三堂二横”围龙屋十分相似。

驷马拖车 是一种大型复合单元,主体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此是潮人祭祀先人的家庙,其结构形式与“百凤朝阳”近似,唯门楼间两侧的房较为狭小,称“库房”,中座与后座均为三开间,但均没有内墙分隔,有的中座明间前凸出“拜亭”,其祭祀之功能更加昭然。主体两侧分别各有两座“四点金”纵向排列,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庙、屋前均有宽广的大埕,称“禾坪”,“禾坪”前均开一半月池。“驷马拖车”还可于后面成片扩建“下山虎”、“四点金”,形成更为庞大的聚落,里面门巷相通,既分又合,可谓为传统的“安全生活小区”。

竹竿厝 以布局狭长犹如竹竿而得名,厨房客厅住房天井排列成狭长的空间,组合位置无规则,类乎广府民居中之“竹竿屋”。

广东潮州座落在广东东面,南海之滨,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厚实,本期节目,我们讲讲别具一格的潮州民居。下面是本台记者陈章孝连线潮州民俗研究者王次阳先生,请他谈谈潮州的民居。

潮州的民居非常有特点:乡村的祠堂、民居,呈白色,朴实,安静。在祠堂的前面是晒谷场,如果到了收获季节,你会看到一派繁忙景象,妇女们赤着脚,在晒场上翻晒谷子;晒谷场前面,是宽大的鱼塘,小孩光着屁股。在鱼塘游泳,戏水,一片欢声笑语。这一切传给人们的是欢乐、和谐景象。
祠堂、民居、晒谷场、鱼塘,构成了农村的村庄,在村庄的前面是万顷良田,这反映了潮州人传统的文化思想:天、地、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融合。所有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朴实、敦厚,安详,和谐。

潮州的祠堂。

祠堂是农村村落的中心,要建村落,必先建祠堂,把最好、最中心的位置让给祠堂。祠堂是举行打规模宗族活动的场所。祠堂中最高、最神圣的地方就是后厅,后厅中陈列着祖宗牌位,列祖列宗的祖龛。在后厅与天井之间,经常有非常豪华、气派的拜亭,拜亭有二个作用:一是挡住阳光。在后厅与前厅之间,阳光较充足,潮州人非常崇敬列祖列宗,怕列祖列宗在享受人们祭拜时,阳气太盛,内心不安,为了体贴祖宗,因此建拜亭,挡去部分阳光;第二个作用,扩大祭拜的地方。因为祭拜时,人比较多,后厅空间有限,建起了拜亭,拓展了祭拜的地方。所以,祠堂中最豪华、最气派的地方在拜亭。凡是族祭、社祭,都在拜亭。

祭拜场面非常热闹,也非常庄严。遇到大祭,要摆上全猪,贡品不计其数。这时长辈们穿长衫,戴礼帽,听祭祀人的号令,必恭必敬,跪下齐磕头。祭过酒后,鼓乐齐鸣,炮仗齐鸣,这时非常热闹,非常庄严。

祠堂的中厅是通透的,用闪门(屏风)隔断。中厅是宗族议事,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族内有什么大事,都在中厅商量,所以也叫官厅。一般普通客人,则在门厅接待。 祠堂因为是祭祖之地,所以起着崇先敬祖、和宗睦族的重要作用。

潮州的祠堂一般都建得堂皇气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潮安彩塘的崇熙公祠,公祠从清朝1870年开始建筑,到1883年才建成,历时13年,耗资26万大洋,这是一座二进公祠,建筑、装饰精美气派,屋内梁栋工艺全用潮州木雕。在公祠门楼前面,雕刻有石雕屏,石雕两边各以仕农工商为题材,一边雕刻了24个人物,另一边雕刻了26个人物。人物古朴,生动。其中有一幅特别引人注目:一个牧童手中的双股牛绳,这条牛绳比一支筷子还细。据说,这条牛绳考验了三位石雕师傅,前两位雕到半截,牛绳断了。第三位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他采用另一种方法:把石头放在水中,慢慢雕磨,最后雕出了牛绳来。这座公祠是华侨巨商陈旭成建造的。早年,陈只身到马来西亚谋生,在参与柔佛州的建设中,他开辟了好多港口,成为港主。发家后,回乡建祠堂。在祠堂建成后的第二年,他带走了家乡的灵工巧匠,到新加坡,按照家乡祠堂的格局,建筑另一座一模一样的建筑物――资政第。现在,潮州崇熙公祠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政第也成为新加坡保护古迹。

潮州民居有几个款式,最常见的是下山虎、四点金、司马拉车和百凤朝阳。潮州人注重风水,注重居住的环境和气韵,创造了好多适合当地人居住的格局。四点金就是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款式,它近似于北京的四合院。四点金的格局是这样:进入前门后,第一个厅叫前厅,前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叫前房。一间作为厨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搁燃料。前厅和后厅之间是天井,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两边各有一间大屋,这是居住之所。这是四点金的基本格局。

假如把四点金的基本格局再扩大,增加一个天井,在左右各增加一条巷道,后头增加一个后包,变成三进两个天井,这就是四马拉车。一般乡村的格局都是四马拉车。

四马拉车有什么讲究一进入大门,有一个大厅,这是头进门厅。门厅正中有一个木制仿照(屏风),有两个作用,第一,保护私密性,使过往行人不能一眼看到里面;第二是风水讲究,这道屏风起着平衡作用。

第三进有大厅,大厅左右各有大屋。家中长辈住在第三进的大屋,大厅中设有祖龛,陈列祖宗牌位,逢年过节、家中大事、过洋、或处理不孝子孙等等大事,就在大厅进行,开始前要打开祖龛,向祖宗烧香禀告。第二进大厅是长辈议事或会见客人的地方,有时也在第三进大厅。如果是一般客人就在南北厅进行。像泰国侨领陈慈簧在广东潮州澄海的故居,就是典型的司马拉车格局。

房子,潮州人称为厝,它既是农村村民世代生活、繁衍之地,也是祖籍之称,俗话说你的厝在哪里,就是说你的家乡在那里。厝是一条系着千千万万潮州人乡情的纽带,靠这条纽带,把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广东潮汕平原上,那白云底下的白色建筑群,在建筑群中生活着的农村村民,用自己那勤劳的双手,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在建设、描绘自己的家园。“‘猷、灶、义、兴、甲’,一句话概括了潮州城古民居的精华。这几条街巷位于古城中南部,成并列状一字排开,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而甲第巷又是精华中的精华,顾名思义,从巷名“甲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长不足200米的甲第巷,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漫步其中,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倒流,触摸古代潮人生活的气息,细细品味那历史的余响。也因此,这些街巷宅院就成了研究古代潮州社会、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宝库。”

自南宋以来,随着潮州城政治中心南移和商业区的扩展,古城南部就成了潮州仕宦商贾聚居之地。特别是在清代末年,繁华的潮州城吸引了潮州府许多富商大贾来这里建屋造园,繁衍生息,使这里的建筑、文化艺术、民风民俗在一派浓郁的商贾情调中积淀下古城的无限风华。甲第巷由于宅院最为豪华气派,于是有了“甲第”之名。你看,“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这些颇为大气的匾额,显示出当年大屋主人的荣耀家史和高贵地位。这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古民居,积淀着古城深厚的传统文化,记载着无尽的古城风情。
甲第巷头的这座饶宅,据说是一个书香门第。门匾名称为“半稳”,主人谦逊儒雅之风犹在眼前。里面有一个名叫“半园”的小花园,从一幅摄于五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看,花园的面积虽不大,但构筑精巧,错落有致,简朴清幽的环境衬托出主人品性的清高和超逸。

工程师卢树雄:“这个建筑很有特色,在建筑风格上是属于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里面有很多细部的做法在建筑做法上是值得考究的,像外墙立面上就采用传统的瓷花窗,还有井缸通栏,大门也是很传统的中国凹式门廊,凹式的大门石框,油漆木门;而大门的外框装饰,是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欧洲巴洛克装饰手法。从建筑布局来说,还是中式的传统布局,就是一厅两房的布局,而主体结构是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洋做法,就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做法;室内的布置和立面的装修装饰还是保留了本地比较地道的木(闪)门、木窗、木结构的一些做法,这个建筑装饰的材料,这里是采用了洗沙手法(批档)。这边原来墙上还有一些当时比较时尚的一些装饰,(有喷水池),画了一些塔楼、飞机的新东西,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有文化、有知识,眼界也比较开阔的。”

})z/D h o-@0u3z5?5{s+z0住户:“以前建的假山,现在看很好,下水筒饰有猴、松鼠,目前还可看见;以前这面墙,有兽、花卉(等图案)。这里看似简简单单,但这个造型(设计),可以穿来钻去,小孩子(捉迷藏),钻来钻去。”

沧桑岁月使大屋里的一切显得斑驳老旧,但却有无穷的韵味。身处其中,一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也难怪,宅院里的后人依然守着老屋不愿搬走。据主人说,饶宅的后人已散居在全国各地,有的还定居国外,但后人都继承了祖先尚文重教的传统。居住在外面的,每年都要回到老宅院来看看。也许,老屋的灵气和那浓浓的书香气息是他们前进的底气。

尽管甲第巷里的宅院大多是豪商大贾所建造,但无论门楼匾额还是建筑风格,都透射出浓厚的儒雅之气,显得文质彬彬。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古代潮州尚文重教的传统。位于饶宅斜对面的这座“儒林第”,它的主人是从福建到潮州创祖的林姓大户,匾额上“儒林第”三个大字,应该也是这种传统的一种反映。

古时的中国,风水学颇为流行,潮州当然也不例外。应该说,风水学有有迷信的一面,也有其科学合理的地方。甲第巷这些深宅大院,对建筑布局都非常讲究。解读它的布局安排,你就可以对古代风水学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儒林第”在建筑布局安排上就很有代表性。

规划设计工程师陈崇怀:“潮州的民居,主人希望(座向)朝东或朝南。潮州民居的(布局)大部分讲究轴对称图形。这座民居的特点是不对称图形,即是走偏门,不对称的。因为这个地形是朝北,所以从大门转了一个九十度的方向,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布局,总体是朝东。原来大门的方向较差,结合潮州炎夏多日多雨、要采取东南方的特点,所以转了一个九十度的方向,使整座朝东。”
大宅深院气派恢宏,小屋浅庭却有它的精致。同样走偏门的这一座蔡姓宅居,里面有一株名叫“皇兰”的百年老树,小小的庭院就藏树荫底下,古色古香的小屋里飘着悠悠的花香,一幅充满闲适情调的生活写意图,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规划设计工程师 陈崇怀:“偏门进来是一个大埕,这是一个返照厅,上、下厅成为返照,这返照厅通过这个埕进行交通,这也就是传统的“四点金”(格局)的再发展,实际上是以“四点金”作单元来不断地发展成为两进、三进、四进甚至带“后包”等这些格局。”巷子里有好些姓蔡的人家,他们都是亲戚。当年的蔡老先生,做生意发了财,于是从潮安县的金石来到府城的甲第坊买地建房。

巷里的蔡氏宗祠,比之其它宅院显得更加恢宏气派。门楼处有诗书壁画雕刻,门对面的照壁浮凸彩绘,屋梁上的木雕美仑美奂,金碧辉煌。可见,“京都帝皇府,潮汕百姓家”这句民间俗语是有它的根据的。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吴志敏:“‘潮州大厝皇宫起’,主要是从潮州传统民居里面的特色看出来。潮州传统建筑的序列,包括格局、包括装饰,可以说与皇宫接近,作为民居的精雕细琢,把潮州建筑文化和特有的好像金漆木雕、潮州嵌瓷、包括书画艺术、绘画,全部糅合在建筑物里面,形成潮州一个特色。建房子,历史上就有一套礼制规定,普通家庭,最大只能是三开间。虽然是普通格局,通过装饰,通过其它文化的渗合,形成它的风格。”
宗祠的右侧,就是蔡老先生最先建造的“大夫第”,一座典型的“百凤朝阳”民居。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吴志敏:“甲第巷的厝局,类似现在站的这一座就是我们潮州传统的“百凤朝阳”,主要特点是从门楼进来三大落两旁加两从厝巷。第一落进来的屏风作为埕口,两侧有两个厢房子;走过天井,到中厅,是一厅两房;再过来又是一个天井,上去是后落,也是一厅两房。“四点金”就是两落,两旁两处厢房连接,有点类似北方的四合院的格局。“下山虎”实际上是“四点金”去掉门楼间这一落,门楼间是一堵墙。就潮州(民居),“四点金”也好,“下山虎”也好,还是中原文化、中原的建筑序列掺合着闽南一带的建筑文化,其中还带有一点明朝潮商在江苏一带(带回的)江浙派的建筑文化,毗邻的还有广府建筑,潮州建筑的独特风格是几种文化的大杂汇。”

潮州人心灵手巧是有名的,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十分注重细微处的工艺和装饰。甲第巷民居的门楼彩绘和雕刻艺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你看,这一组组粗细有致的石雕、木雕,一幅幅工意结合、情趣各异的彩绘,和谐地组合成斗、拱、花鸟肚等建筑部件。在门外一看,便可略知房屋主人的修养、爱好和地位。

根据潮州民间的传统,“增嵌肚”画百鸟朝凰,顶肚、中肚画历史人物故事或民间传说,下肚则画水墨写意画。这些彩绘图案的题材有“仁、义、礼、智、信”,各蕴其义,体现了房屋主品味和追求。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吴志敏:潮州民居的彩绘,吸收了非常多苏州那边的苏式彩绘来的。主要寓意是体现屋主的品位,里面包括着许多文化,在潮人心目中就是福、禄、寿、喜诸多非常好(的意思)

规划设计工程师 陈崇怀:“甲第巷是潮州古民居里面若干种类型的代表,这些建筑组成了潮州门类非常多的住宅建筑,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遗产。因为这些布局能流传至今,到现在这样,确确实实有其合理的科学的东西。”

历史真是奇妙,数百年来,这些老屋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老屋还是当年的老屋。站在这些屋子里,历史是那样的飘渺,又是那样的触手可及。如今,老城里的甲第巷很安详,没有了当年尘世的繁华和热闹,但更有一份文化的深沉。
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之后,这些保存下来的浓缩着古代文明的民居,具有历史穿透性,她涵容了古城子民用劳动与智慧凝聚而成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去年,国家文物局拨出资金用于修复甲第巷古街区。经过修茸的古巷,更加焕发出它迷人的风采。

主持:“一个古代街区能够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应该是潮州人之福。这些古代民居,浓缩着古代潮人的勤劳与智慧,承载着任何书籍记载所无法替代的历史和文化,它的重要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凸现。保护它的意义远远不只是提供一种文化摆设或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应该说,旅游只能是开发保护古街区的一个次重要的目的,旅游必须服从于保护。这种保护最大的目的应该是留住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潮州民居潮州民居的规制与国内其它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相似,平面布局为严谨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单体独立或多单元组合。细分其规制,类型繁多,最基本的形式为“下山虎”、“四点金”;较为大型的民居形式如:“百凤朝阳”、“三壁连”、“驷马拖车”等,它们的规制多以“四点金”、“下山虎”为基本单元组合衍生。在一些山区、乡镇尚有不少竹竿厝,堡寨和带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下山虎 又名“双跑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壁组成。正屋为三开间居中,中央开间是“大客厅”,两侧各一“大房”。正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为一开间的“厢房” (俗称“伸手”)与“大房”连接;前为高墙,墙上开门。形成“一厅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它的大门侧开,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

四点金 是四面以房屋围合而成的天井小院。正屋(大厅大房)和门楼间均为三开间居中轴,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正屋和门楼间,形成围合。大门多开于门楼间中央开间,天井四周屋檐下有回廊,沟通整座小院。有的四点金横向发展扩大规模,大厅、门厅两侧各有两房或三房,形成正屋和门楼间五开间或七开间,俗称为“五间过”或“七间过”。也有于一侧或两侧各加一“火巷”和“排屋”,分别称为“单背剑”和“双背剑”。

百凤朝阳 俗称“三座落”、“三厅串”,较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它们都是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八厅相向”为四进四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即俗称之“从厝”,以巷隔开,称“火巷”。“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由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门前有一大埕,大埕两侧均开有门,称“龙虎门”。此宅院的平面形式和客家之“三堂二横”围龙屋十分相似。

驷马拖车 是一种大型复合单元,主体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此是潮人祭祀先人的家庙,其结构形式与“百凤朝阳”近似,唯门楼间两侧的房较为狭小,称“库房”,中座与后座均为三开间,但均没有内墙分隔,有的中座明间前凸出“拜亭”,其祭祀之功能更加昭然。主体两侧分别各有两座“四点金”纵向排列,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庙、屋前均有宽广的大埕,称“禾坪”,“禾坪”前均开一半月池。“驷马拖车”还可于后面成片扩建“下山虎”、“四点金”,形成更为庞大的聚落,里面门巷相通,既分又合,可谓为传统的“安全生活小区”。

竹竿厝 以布局狭长犹如竹竿而得名,厨房客厅住房天井排列成狭长的空间,组合位置无规则,类乎广府民居中之“竹竿屋”。

广东潮州座落在广东东面,南海之滨,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厚实,本期节目,我们讲讲别具一格的潮州民居。下面是本台记者陈章孝连线潮州民俗研究者王次阳先生,请他谈谈潮州的民居。

潮州的民居非常有特点:乡村的祠堂、民居,呈白色,朴实,安静。在祠堂的前面是晒谷场,如果到了收获季节,你会看到一派繁忙景象,妇女们赤着脚,在晒场上翻晒谷子;晒谷场前面,是宽大的鱼塘,小孩光着屁股。在鱼塘游泳,戏水,一片欢声笑语。这一切传给人们的是欢乐、和谐景象。
祠堂、民居、晒谷场、鱼塘,构成了农村的村庄,在村庄的前面是万顷良田,这反映了潮州人传统的文化思想:天、地、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融合。所有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朴实、敦厚,安详,和谐。

潮州的祠堂。

祠堂是农村村落的中心,要建村落,必先建祠堂,把最好、最中心的位置让给祠堂。祠堂是举行打规模宗族活动的场所。祠堂中最高、最神圣的地方就是后厅,后厅中陈列着祖宗牌位,列祖列宗的祖龛。在后厅与天井之间,经常有非常豪华、气派的拜亭,拜亭有二个作用:一是挡住阳光。在后厅与前厅之间,阳光较充足,潮州人非常崇敬列祖列宗,怕列祖列宗在享受人们祭拜时,阳气太盛,内心不安,为了体贴祖宗,因此建拜亭,挡去部分阳光;第二个作用,扩大祭拜的地方。因为祭拜时,人比较多,后厅空间有限,建起了拜亭,拓展了祭拜的地方。所以,祠堂中最豪华、最气派的地方在拜亭。凡是族祭、社祭,都在拜亭。

祭拜场面非常热闹,也非常庄严。遇到大祭,要摆上全猪,贡品不计其数。这时长辈们穿长衫,戴礼帽,听祭祀人的号令,必恭必敬,跪下齐磕头。祭过酒后,鼓乐齐鸣,炮仗齐鸣,这时非常热闹,非常庄严。

祠堂的中厅是通透的,用闪门(屏风)隔断。中厅是宗族议事,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族内有什么大事,都在中厅商量,所以也叫官厅。一般普通客人,则在门厅接待。 祠堂因为是祭祖之地,所以起着崇先敬祖、和宗睦族的重要作用。

潮州的祠堂一般都建得堂皇气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潮安彩塘的崇熙公祠,公祠从清朝1870年开始建筑,到1883年才建成,历时13年,耗资26万大洋,这是一座二进公祠,建筑、装饰精美气派,屋内梁栋工艺全用潮州木雕。在公祠门楼前面,雕刻有石雕屏,石雕两边各以仕农工商为题材,一边雕刻了24个人物,另一边雕刻了26个人物。人物古朴,生动。其中有一幅特别引人注目:一个牧童手中的双股牛绳,这条牛绳比一支筷子还细。据说,这条牛绳考验了三位石雕师傅,前两位雕到半截,牛绳断了。第三位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他采用另一种方法:把石头放在水中,慢慢雕磨,最后雕出了牛绳来。这座公祠是华侨巨商陈旭成建造的。早年,陈只身到马来西亚谋生,在参与柔佛州的建设中,他开辟了好多港口,成为港主。发家后,回乡建祠堂。在祠堂建成后的第二年,他带走了家乡的灵工巧匠,到新加坡,按照家乡祠堂的格局,建筑另一座一模一样的建筑物――资政第。现在,潮州崇熙公祠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政第也成为新加坡保护古迹。

潮州民居有几个款式,最常见的是下山虎、四点金、司马拉车和百凤朝阳。潮州人注重风水,注重居住的环境和气韵,创造了好多适合当地人居住的格局。四点金就是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款式,它近似于北京的四合院。四点金的格局是这样:进入前门后,第一个厅叫前厅,前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叫前房。一间作为厨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搁燃料。前厅和后厅之间是天井,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两边各有一间大屋,这是居住之所。这是四点金的基本格局。

假如把四点金的基本格局再扩大,增加一个天井,在左右各增加一条巷道,后头增加一个后包,变成三进两个天井,这就是四马拉车。一般乡村的格局都是四马拉车。

四马拉车有什么讲究一进入大门,有一个大厅,这是头进门厅。门厅正中有一个木制仿照(屏风),有两个作用,第一,保护私密性,使过往行人不能一眼看到里面;第二是风水讲究,这道屏风起着平衡作用。

第三进有大厅,大厅左右各有大屋。家中长辈住在第三进的大屋,大厅中设有祖龛,陈列祖宗牌位,逢年过节、家中大事、过洋、或处理不孝子孙等等大事,就在大厅进行,开始前要打开祖龛,向祖宗烧香禀告。第二进大厅是长辈议事或会见客人的地方,有时也在第三进大厅。如果是一般客人就在南北厅进行。像泰国侨领陈慈簧在广东潮州澄海的故居,就是典型的司马拉车格局。

房子,潮州人称为厝,它既是农村村民世代生活、繁衍之地,也是祖籍之称,俗话说你的厝在哪里,就是说你的家乡在那里。厝是一条系着千千万万潮州人乡情的纽带,靠这条纽带,把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广东潮汕平原上,那白云底下的白色建筑群,在建筑群中生活着的农村村民,用自己那勤劳的双手,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在建设、描绘自己的家园。“‘猷、灶、义、兴、甲’,一句话概括了潮州城古民居的精华。这几条街巷位于古城中南部,成并列状一字排开,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而甲第巷又是精华中的精华,顾名思义,从巷名“甲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长不足200米的甲第巷,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漫步其中,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倒流,触摸古代潮人生活的气息,细细品味那历史的余响。也因此,这些街巷宅院就成了研究古代潮州社会、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宝库。”

自南宋以来,随着潮州城政治中心南移和商业区的扩展,古城南部就成了潮州仕宦商贾聚居之地。特别是在清代末年,繁华的潮州城吸引了潮州府许多富商大贾来这里建屋造园,繁衍生息,使这里的建筑、文化艺术、民风民俗在一派浓郁的商贾情调中积淀下古城的无限风华。甲第巷由于宅院最为豪华气派,于是有了“甲第”之名。你看,“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这些颇为大气的匾额,显示出当年大屋主人的荣耀家史和高贵地位。这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古民居,积淀着古城深厚的传统文化,记载着无尽的古城风情。
甲第巷头的这座饶宅,据说是一个书香门第。门匾名称为“半稳”,主人谦逊儒雅之风犹在眼前。里面有一个名叫“半园”的小花园,从一幅摄于五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看,花园的面积虽不大,但构筑精巧,错落有致,简朴清幽的环境衬托出主人品性的清高和超逸。

工程师卢树雄:“这个建筑很有特色,在建筑风格上是属于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里面有很多细部的做法在建筑做法上是值得考究的,像外墙立面上就采用传统的瓷花窗,还有井缸通栏,大门也是很传统的中国凹式门廊,凹式的大门石框,油漆木门;而大门的外框装饰,是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欧洲巴洛克装饰手法。从建筑布局来说,还是中式的传统布局,就是一厅两房的布局,而主体结构是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洋做法,就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做法;室内的布置和立面的装修装饰还是保留了本地比较地道的木(闪)门、木窗、木结构的一些做法,这个建筑装饰的材料,这里是采用了洗沙手法(批档)。这边原来墙上还有一些当时比较时尚的一些装饰,(有喷水池),画了一些塔楼、飞机的新东西,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有文化、有知识,眼界也比较开阔的。”

})z/D h o-@0u3z5?5{s+z0住户:“以前建的假山,现在看很好,下水筒饰有猴、松鼠,目前还可看见;以前这面墙,有兽、花卉(等图案)。这里看似简简单单,但这个造型(设计),可以穿来钻去,小孩子(捉迷藏),钻来钻去。”

沧桑岁月使大屋里的一切显得斑驳老旧,但却有无穷的韵味。身处其中,一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也难怪,宅院里的后人依然守着老屋不愿搬走。据主人说,饶宅的后人已散居在全国各地,有的还定居国外,但后人都继承了祖先尚文重教的传统。居住在外面的,每年都要回到老宅院来看看。也许,老屋的灵气和那浓浓的书香气息是他们前进的底气。

尽管甲第巷里的宅院大多是豪商大贾所建造,但无论门楼匾额还是建筑风格,都透射出浓厚的儒雅之气,显得文质彬彬。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古代潮州尚文重教的传统。位于饶宅斜对面的这座“儒林第”,它的主人是从福建到潮州创祖的林姓大户,匾额上“儒林第”三个大字,应该也是这种传统的一种反映。

古时的中国,风水学颇为流行,潮州当然也不例外。应该说,风水学有有迷信的一面,也有其科学合理的地方。甲第巷这些深宅大院,对建筑布局都非常讲究。解读它的布局安排,你就可以对古代风水学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儒林第”在建筑布局安排上就很有代表性。

规划设计工程师陈崇怀:“潮州的民居,主人希望(座向)朝东或朝南。潮州民居的(布局)大部分讲究轴对称图形。这座民居的特点是不对称图形,即是走偏门,不对称的。因为这个地形是朝北,所以从大门转了一个九十度的方向,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布局,总体是朝东。原来大门的方向较差,结合潮州炎夏多日多雨、要采取东南方的特点,所以转了一个九十度的方向,使整座朝东。”
大宅深院气派恢宏,小屋浅庭却有它的精致。同样走偏门的这一座蔡姓宅居,里面有一株名叫“皇兰”的百年老树,小小的庭院就藏树荫底下,古色古香的小屋里飘着悠悠的花香,一幅充满闲适情调的生活写意图,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规划设计工程师 陈崇怀:“偏门进来是一个大埕,这是一个返照厅,上、下厅成为返照,这返照厅通过这个埕进行交通,这也就是传统的“四点金”(格局)的再发展,实际上是以“四点金”作单元来不断地发展成为两进、三进、四进甚至带“后包”等这些格局。”巷子里有好些姓蔡的人家,他们都是亲戚。当年的蔡老先生,做生意发了财,于是从潮安县的金石来到府城的甲第坊买地建房。

巷里的蔡氏宗祠,比之其它宅院显得更加恢宏气派。门楼处有诗书壁画雕刻,门对面的照壁浮凸彩绘,屋梁上的木雕美仑美奂,金碧辉煌。可见,“京都帝皇府,潮汕百姓家”这句民间俗语是有它的根据的。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吴志敏:“‘潮州大厝皇宫起’,主要是从潮州传统民居里面的特色看出来。潮州传统建筑的序列,包括格局、包括装饰,可以说与皇宫接近,作为民居的精雕细琢,把潮州建筑文化和特有的好像金漆木雕、潮州嵌瓷、包括书画艺术、绘画,全部糅合在建筑物里面,形成潮州一个特色。建房子,历史上就有一套礼制规定,普通家庭,最大只能是三开间。虽然是普通格局,通过装饰,通过其它文化的渗合,形成它的风格。”
宗祠的右侧,就是蔡老先生最先建造的“大夫第”,一座典型的“百凤朝阳”民居。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吴志敏:“甲第巷的厝局,类似现在站的这一座就是我们潮州传统的“百凤朝阳”,主要特点是从门楼进来三大落两旁加两从厝巷。第一落进来的屏风作为埕口,两侧有两个厢房子;走过天井,到中厅,是一厅两房;再过来又是一个天井,上去是后落,也是一厅两房。“四点金”就是两落,两旁两处厢房连接,有点类似北方的四合院的格局。“下山虎”实际上是“四点金”去掉门楼间这一落,门楼间是一堵墙。就潮州(民居),“四点金”也好,“下山虎”也好,还是中原文化、中原的建筑序列掺合着闽南一带的建筑文化,其中还带有一点明朝潮商在江苏一带(带回的)江浙派的建筑文化,毗邻的还有广府建筑,潮州建筑的独特风格是几种文化的大杂汇。”

潮州人心灵手巧是有名的,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十分注重细微处的工艺和装饰。甲第巷民居的门楼彩绘和雕刻艺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你看,这一组组粗细有致的石雕、木雕,一幅幅工意结合、情趣各异的彩绘,和谐地组合成斗、拱、花鸟肚等建筑部件。在门外一看,便可略知房屋主人的修养、爱好和地位。

根据潮州民间的传统,“增嵌肚”画百鸟朝凰,顶肚、中肚画历史人物故事或民间传说,下肚则画水墨写意画。这些彩绘图案的题材有“仁、义、礼、智、信”,各蕴其义,体现了房屋主品味和追求。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吴志敏:潮州民居的彩绘,吸收了非常多苏州那边的苏式彩绘来的。主要寓意是体现屋主的品位,里面包括着许多文化,在潮人心目中就是福、禄、寿、喜诸多非常好(的意思)

规划设计工程师 陈崇怀:“甲第巷是潮州古民居里面若干种类型的代表,这些建筑组成了潮州门类非常多的住宅建筑,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遗产。因为这些布局能流传至今,到现在这样,确确实实有其合理的科学的东西。”

历史真是奇妙,数百年来,这些老屋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老屋还是当年的老屋。站在这些屋子里,历史是那样的飘渺,又是那样的触手可及。如今,老城里的甲第巷很安详,没有了当年尘世的繁华和热闹,但更有一份文化的深沉。
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之后,这些保存下来的浓缩着古代文明的民居,具有历史穿透性,她涵容了古城子民用劳动与智慧凝聚而成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去年,国家文物局拨出资金用于修复甲第巷古街区。经过修茸的古巷,更加焕发出它迷人的风采。

主持:“一个古代街区能够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应该是潮州人之福。这些古代民居,浓缩着古代潮人的勤劳与智慧,承载着任何书籍记载所无法替代的历史和文化,它的重要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凸现。保护它的意义远远不只是提供一种文化摆设或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应该说,旅游只能是开发保护古街区的一个次重要的目的,旅游必须服从于保护。这种保护最大的目的应该是留住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是哪些?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1、客家围龙屋 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客家围、深圳碉楼、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2、北京四合院 所谓合院,即是...

中国七大特色传统民居
中国七大特色传统民居:地理环境与人文智慧的交织中国的广阔疆域孕育出多种多样的民居风格,每一种都深深地烙印着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的印记:黄土高原的智慧结晶——窑洞<\/: 在干涸的黄土之中,窑洞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特性,不仅成本低廉,且因其独特的保暖性能,成为抵御严寒的温暖之源。蒙古草原的移动家园—...

国内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民居有哪些
1、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2、福建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3、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是哪五大?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1、客家围龙屋:围龙屋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2、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的城市名片之一。3、陕西的窑洞:陕西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汉族民居形式,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

...四川山村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伊斯兰特色的房屋等外
1、四合院: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2、堂屋和土楼: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居还有什么?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居有蒙古包,四合院,晋中大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土楼,傣家竹楼。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至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身影。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而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大多数人使用的两种建筑方式。一...

各具特色的民居有哪些?
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3.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

中国十大民居类型
6. 云南民居 云南民居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其特点是建筑风格别具一格,采用了许多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云南民居多数是翘角屋,屋顶呈拱形,墙壁上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7. 土司屋 土司屋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居类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建筑风格混合了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因此具有非常高...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是哪五大?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1、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

各个地方特色民居有什么
1、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特有的汉族民居形式,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这些窑洞包括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等多种类型,它们是黄土高原的产物,也是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窑洞通常有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等形式。靠崖式窑洞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挖掘,宽度约为3至4米,深度可达10多米。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