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如何正确的退出PS4的游戏

所谓华北地区包括黄河中、下游以及海河和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该区第四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上述河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三角洲、渤海海滩和海成阶地所组成的华北平原,以及一些山间断陷盆地和河谷两岸,其中包括太行山、吕梁山、燕山和阴山山岳地区的一些山间断陷盆地和河谷。在华北平原和一些山间盆地内,第四纪堆积物达到很大的厚度。在第四纪时期内,由于山岳地区与邻接的平原和山间盆地地区的差异性升、降运动的发展,在山岳地区各时期第四纪堆积物的山露情况良好;但在平原和盆地区的早期第四纪堆积物被埋藏于地下,保留得较为完整,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华北地区第四纪堆积物的主要成因类型有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风积物、冰川及冰水堆积物、海积物等。这些堆积物的岩相特点清晰,并含有大量化石。

上述这些特点非常有利于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华北地区是我国新生代地质研究(其中包括第四纪地层的研究)进行得最早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数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地学工作者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标准地层剖面。华北地区的研究,为中国第四纪地层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下更新统

(1)泥河湾组

泥河湾组的典型地区位于河北省桑干河河谷盆地,阳原县泥河湾村一带。泥河湾组是以湖相沉积为主的地层,在底部及盆地边缘有河流相沉积。沉积物的厚度可能超过600m在盆地中心至今未揭露到底。泥河湾组以灰绿色、灰蓝色、灰白色粘土、砂质粘土和泥灰岩层为主;有些地方上部具有浅红、浅黄、灰黑等杂色砂与砂质粘土层;个别地方发育沼泽相泥炭层;在底部及盆地边缘有砂、砾石层。细粒的粘土层具完整的大型水平层理;砂砾石层有明显的交错层理。含有丰富的淡水软体动物化石、鱼化石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一些层位中发现了半咸水有孔虫化石。上述特征表明,泥河湾组是以大型淡水湖泊沉积为主,在某些时期可能有海水侵入。这一套沉积集中分布于汾、渭地堑的一些大型断陷湖盆地中,例如延庆怀来盆地、蔚县阳原盆地、大同盆地、汾河河谷盆地、渭河河谷盆地、黄河中游三门峡地区等。

泥河湾组地层中发现了早更新世的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于是将它与维拉弗朗阶对比,成了我国和世界上第四系下更新统的标准地层。

泥河湾动物群(即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的主要代表如下:

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 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wongi)

三门马(Eguus sanmeniensis) 中国羚羊(Gazella sinensis)

板齿犀(Elasmotherium sp.) 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

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 中国貉(Nyctereutes sinensis)

巨骆驼(Paracamelus gigas)  国猎狗(Hyaena sinensis)

步氏大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 泥河湾剑齿虎(Megantereon nihowanensis)

四不象鹿(Elaphurus bifurcatus) 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

中国古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

此外,泥河湾组还含有大量软体动物化石,常见的有下列几种:螗螺(Limnaea)、平卷螺(Pianorbis)、蚬(Corbicula)、丽蚌(Lamprotula)和楔蚌(Cuneopsis)。

泥河组地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据近来一些工作中获得的资料简单介绍如下:

① 泥河湾组下部直接覆盖在含三趾马的上新统红土层之上。在阳原—蔚县盆地南部壶流河西的蔚县红崖村,发现的剖面(图13-6)中,1975年有人提出含三趾马红色粘土砾石层底部有1.7m是冰碛,定为“红崖冰期”。从而对第四系界线提出推到三趾马红土层以下的建议。这个建议尚未被采纳。

② 目前测得比较系统的泥河湾组剖面是郝家台剖面,实际它只是露出地表百余米的地层,并不能代表厚达600m以上的泥河湾组全部

图13-6 河北蔚县红崖村乱石矻塔沟剖面

1—中生代火山岩;2—下第三系;3—上第三系三趾马层,4—下更新统F部(泥河湾组)灰绿色泥灰岩及砂质粘土

郝家台剖面位于阳原县化稍营乡小渡口东南角(图13-7),被桑干河与壶流河切割的湖积台地上,高出桑干河147m,地层总厚113m。上部为灰黄色砂质粘土与杂色亚砂土互层;下部为含钙较多的灰绿、灰白色砂质粘土或泥灰岩与灰黄含砾亚砂土互层。

③在泥河湾村的下沙沟剖面是发现化石比较丰富的地点,含泥河湾动物群的大部分哺乳动物化石。下沙沟剖面相当于泥河湾组上部。它在泥河湾期处于湖积平原与山麓交界处,因而形成一套砂、砾和砂质粘土的河湖交替相沉积。该剖面共厚43.6m(图13-8)。

图13-7 河北阳原郝家台剖面

1—黄土;2—钙结核;3—砂;4—砂质粘土;5—泥岩;6—泥灰岩;7—砂砾石透镜体;8—无脊椎动物化石;9—脊椎动物化石

图13-8 河北阳原泥河湾下沙沟剖面

1—黄土;2—交错砂层;3—砂;4—砂砾;5—粘土;6一钙结核;7—无脊椎动物化石;8—脊椎动物化石

图13-9 河北蔚县东窑子头东南三里蔚县—宣化公路东侧第四纪泥河湾海相层实测剖面(据汪品先等)

④目前与这一层相当的,在怀来盆地的暖泉也发现了半咸水有孔虫化石。联系到华北平原的海相层,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时的某一段时间,桑于河的断陷盆地是和海水相通的。在这时,海水可以沿着某一通道侵入盆地中,带入一些有孔虫,在淡化半咸水的特殊条件下,出现一种变异的有孔虫并繁殖了一段时间。发现海相化石的剖面位于蔚县东窑子头东南三里,蔚县—宣化公路东侧(图13-9)。所含有孔虫有山西九字虫(Nonion shansiensis)仅一属一种,但数量很多,占微体化石部分的90%。其余10%有半咸水介形虫6属11种。还有可生活于淡水、微咸水及半咸水的瓣鳃类豆蚬(Pisidium)及陆生瓦娄蜗牛。

(2)三门组

这是与泥河湾组可以对比的一套下更新统河湖相沉积。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的断陷盆地中,北界中条山,南接秦岭,西通汾渭河谷,东界三门峡谷。在这个盆地中堆积了总厚度约200—900m的河湖相砂砾石层和泥灰岩层,沿河谷两岸可以见到许多露头及部面(图13-10)。这一地层过去笼统地都称为“三门系”,1959年根据三门峡第四纪地质现场会议,将原来的“三门系”分为五层,多数人的意见,其中③、④层是下更新统,称为三门组,①、②应属于上新统上部,第五层争论较多,暂列为中更新统。现简述如下:

⑤砂、砂质粘土层夹砾石层,分布于黄河Ⅱ、Ⅲ级阶地之下部。

剥蚀间断面

④棕红色砂质粘土层夹粘土、砂及砾石层。粘土质含量较高,含泥化蜗牛化石,沉积以后常遭受侵蚀,分布不广。 厚60m

③砾石,砂砾、砂的互层。向盆地中心相变为夹粘土的细砂、粉砂层。砾石磨圆度高,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砂层中有明显的交错层理,含有丰富的蚌壳的哺乳动物化石。 厚70—100m

上新统上部:

② 砂质粘土层夹砾石层或粘土夹砂层,颜色棕红色,岩性坚实,砾石分选性差,含李氏三趾马(Hipparion richthofeni)。 厚200—240m

① 底砾岩层,灰白色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片岩及喷出岩组成,砾石分选差,略带棱角,钙质胶结坚硬。 厚10—90m

不整合

下复地层为下第三系平陆组

图13-10 三门峡一带的三个剖面(据贾福海)

A—山西平陆黄底河;B—三门峡市东坡沟;C—三门峡夭头沟剖面及柱状图

解放前杨钟健在东延村下部砂砾层中发现过米诺鼠(Minomys orientalis)这在欧洲是早更新世的化石;卞美年在风陵渡砂层地表上发现过肿骨鹿的下颚骨。解放后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甚多,除一些层位不明者外,在张峪后沟砂层中发现步氏鹿、原田鼠、鹿、犀牛、鬣狗等,裴氏板齿犀可能从这里产出。在山西临猗采集到平额象、三门马、秀丽黑鹿(Rusaelegans)布氏鹿,四角鹿(Euctenoceros tetroceros)羚羊等。这表明属于泥河湾动物群。在三门组中还发现现在生活于南亚的龟类(Clemmys sp)植物孢粉资料证明沉积时是森林草原环境,比现在略湿润的温带气候,属于间冰期气候。

在华北,泥河湾组及三门组地层,大部分遭受了构造变动,地层倾斜并发生了断裂。由此可证明早更新世以后的新构造运动是很激烈的这一期构造运动在华北称为“三门运动”

早更新世的“三门运动”及“元谋运动”以后,中部断陷沉积区的绝大多数断陷盆地,不再保存湖盆地的古地理面貌。除少数盆地有继承性的湖泊发育外,多数成为河谷的谷地。发育了不同时期的冲积层或间有其它成因类型的沉积。在中部断陷区,除了在谷地的冲积层外,由于气候向干旱方向变化,在北方地区发育了厚度很大的黄土层。黄土可覆盖在不同成因类型的沉积物及地形上,其分布区也超出了中部断陷沉积区的范围,是以反映气候分带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

2.中更新统

华北地区中更新统,过去称为周口店组,自从“蓝田猿人”化石发现以来,产蓝田人化石的泄湖组也成了一个标准地点,而且由于蓝田公王岭人化石较“北京猿人”老一些,所以泄湖组下部的时代可能也较早一些。

(1)泄湖组 标准地点在陕西蓝田的塬上和灞河的第Ⅲ、Ⅳ级阶地上。沉积物的性质和成因,最主要的有两大类,即河流冲积的砾石层和红色土。前者分布于灞河沿岸,特别是灞河右岸,在稠水河、安沟及公王岭等地砾石层厚达40米左右,向西北逐渐变薄,以至尖灭;后者分布于黄土塬及灞河的Ⅲ、Ⅵ级阶地上。根据脊椎动物、埋藏土与剥蚀面,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泄湖组下部 在黄土塬区,为黄褐色黄土状砂质土,含大块钙质结核,埋藏土壤A、B层颜色不明显,产状基本上与第四纪前基本一致。此外,在黄土塬区下层,还有一套具水平层理的褐色砂质土和亚粘土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黄土塬区古老冲沟的产物。分布在灞河阶地的有砾石、砂质上和红色亚粘土层,与下伏的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砾石层近于水平,在受新构造破坏区砾石层发生变位,并有断裂发生。

泄湖组上部 上层是棕红色或红褐色黄土状砂质土,钙质结核常富集成网状,有时连成条带,埋藏土壤A、B层颜色鲜艳,表面起伏,可具有10°左右的倾角;下层亦为黄土状土,钙质富集成板状,埋藏土壤A、B层颜色淡。堆积范围较小。

在蓝田地区,“蓝田猿人”化石在两个地点发现,一是公王岭,另一地点是陈家窝村。它们分别属于泄湖组的上部和下部(图13-11)。

从泄湖组各处剖面对比看,泄湖组有以下特征:

① 泄湖组下部沉积了河流相沉积物,在塬上为古冲沟沉积;②泄湖组上部主要是土状沉积;③泄湖组上部埋藏土壤颜色较鲜艳,钙质结核零星;下部埋藏土壤颜色淡,钙质结核呈板状;④黄土塬上泄湖组上、下部产状不一致,上部倾角10°—15°,下部近于水平,两者之间有剥蚀面;⑤泄湖组上部化石与“北京猿人”化石地点接近,公王岭动物群则介于泥河湾动物群与周口店动物群之间,且更接近于后者;⑥公王岭下部砾石层的时代可能属中更新世,也可能属早更新世。对砾石层的成因,也曾引起一些争论,一种意见认为是水流沉积,另外也有人提出是冰碛层,并且称作“公王岭冰期”。看来要把“公王岭冰期”确立起来,还应作细致的工作。

图13-11 公王岭“蓝田人”化石产地—水子沟口剖面及蓝田泄湖组柱状对比图(据贾兰坡等简化,1964年)

(2)周口店组 周口店组曾作为我国华北中更新统标准地点,它是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的洞穴堆积。在周口店地区,裂隙及洞穴堆积甚多,周口店组是指“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洞穴堆积而言,其沉积岩性很难与洞穴外对比,然而它含有极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周口店组的哺乳动物群,称之为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是我国北方的标准动物群。

周口店第一地点物物化石名单:

北京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 居氏大河狸Trogontheriumcf.cuvieri

后丁氏鼢鼠 Myospalax epi-tingi 虎 Felis cf.tigris

鼢鼠 Myospalax sp. 豹 Felis pardus

竹鼠 Rhizomys sp. 猎豹 Cynailurus sp.

豪猪 Hystrix subcristata 纳玛象 Palaeoloxodon cf.namadicus

狼 Canis lu pus 三门马 Equus sanmeniensis

变种狼 Canis lupus var.variabilis 梅氏犀 Rhinoceros mercki

中国狸 Nyctereutes sinensis 披毛犀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豺 Cuon alpinus var.antiqua 李氏野猪 Sus lydekkeri

洞熊 Ursus spelaeus 巨骆驼 Paracamelus gigas

熊猫 Ailhuropoda sp. 葛氏斑鹿 Pseudaxis grayi

獾 Meles cf.leucurus 肿骨鹿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貂 Martes sp. 德氏水牛 Bubalus teilhardi

中国鬣狗 Hyaena sinensis 野牛 Bison sp.

洞穴鬣狗 Crocuta ultima 翁氏转角羚羊 Sipirocerus cf.wongi

剑齿虎 Megantareon inexpectatus 羚羊 Gazella sp.

这一动物群的特点是:代表第三纪残留种属有的已灭绝,如三趾马,但有极少数的残留种,如剑齿虎。出现了中更新世代表种属,如肿骨鹿、中国鬣狗、居氏大河狸等。也有些更现代化的种属,如狼、狐、猞猁、骆驼等。

周口店第一地点,解放前及解放后五十年代的发掘,揭露地层厚达40m,共划分了十三层(图13-12)。从探井底部揭露出红粘土砾石层,称为“底砾石层”。1978—1979年,在对周口店进行综合研究过程中,揭露了探井中厚达10m的地层,继续按原划分的十三层再向下划分出第十四至第十七层。原称为“底砾石层”者是第十四层。

第一层 粗角砾岩层。 厚约3m

第二层 石灰华层,为胶结坚硬的粉红色土,位于洞的最高处。含有化石、石器及人类的材料。 厚约1m

第三层 不规则的巨大角砾岩层,含有极大的石灰岩块,是洞顶崩塌造成的,下部较软的堆积物受巨石压力,有折曲现象。 厚约3米

第四层 为一极厚的红、黄、紫、黑色细土层。黑色者为炭灰。红黄、紫色是受了烘烤的泥土。该层发现的石块及化石,也都经过火烧烤,改变了颜色和形状。这一层化石以啮齿类最多,由于有较多的石器存在,因之称为“上文化层”。 西部厚约6米,至东部尖灭

第五层 含化石的黑色硬灰层,一部分为角砾岩层或“上文化层”的底部。 西部渐变为厚约一米的石钟乳层,东部渐薄而消失

第六层 含化石的角砾岩层,内有大石块,石器很少。

第七层 深灰色松散砂层。化石保存完好,以野猪为最多,鹿次之,肉食类较少,其它如水牛及水獭等都发现在这一层理。 此层西部较厚,约一米,东部渐薄

第八及第九层 为不规则的角砾岩层,其中夹有薄灰烬层,化石丰富,且较完整。有鹿、猪、马、犀、狼、狐及鬣狗。这两层的石器及人类化石也最多,因此称为“下文化层”。 厚约6m

第十层 上部为含化石的红色土层,下部为灰烬层。 厚约2m

第十一层 为含化石的角砾岩层。 厚约2m

第十二层 红色粗砂层,含小砾石和化石碎块,化石碎块受磨蚀。 厚约2m

第十三层 红色粘土层夹红色或灰色砂透镜体,底部有巨大石灰岩块。 厚约2m

第十四层 棕红色粘土质砂及砾石混杂的粘土砾石层。下部砾石减少,星散于粘土之中。该层即过去所称“底砾石层”。因上部被掘去并已填土,不能正确估计其厚度。 可见厚约4m

第十五层 棕红色粗砂砾石层及含砾细砂层。 厚约1m

侵蚀面

第十六层 灰色薄层状具平行层理的粉砂层,产状倾斜,80°(10°)上部有明显的侵蚀面的痕迹。厚约1.5m

第十七层 黄棕色粗砂砾石层,未见底。可见厚度约1m

根据对这十七层的综合研究,包括年代学沉积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的研究,将侵蚀面以下的第十六、十七两层划为下更新统,第十四、十五层为距今0.7—0.8Ma的中更新统早期,相当于公王岭蓝田猿人产出层位,命名为“龙骨山组”。第十三层以上为“周口店组”。并按气候演变划分为五段。

对周口店地区洞穴内外对比研究,建立了这一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表13-2),可以作为对比我国北方的第四纪地层的参考。

图13-12 周口店第一地点剖面(据贾兰坡)

1—角砾岩;2—灰烬;3—石灰华;4—砂;5—红色土,6—泥砂;7—砾石;8—石灰岩

表13-2 周口店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简表

续表

*据孔昭宸、张子斌等

图13-13 山西襄汾丁村第四纪地质剖面及98地点剖面图(据裴文中、贾兰坡)

3.上更新统

(1)丁村组 丁村剖面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至柴庄间的汾河沿岸。因剖面中挖掘出大批脊椎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而驰名。后来又发现了一个幼年人颅骨。对古人类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丁村组沉积属河湖相沉积(图13-13),位于汾河河谷第三级阶地上,上覆微红色黄土(红色土上部)。

丁村组的砂砾层中所含脊椎动物化石很丰富,主要有方氏鼢鼠、野驴、野马、纳玛象、梅氏犀、披毛犀、葛氏斑鹿、原始牛、转角羚羊、羚羊等24种;还有鱼类、瓣鳃类化石。从动物群性质看,比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要晚。所发现的丁村人为较直立人进化的“古人”,其创制的石器有第二次加工痕迹。所以它的时代应晚于中更新世周口店期,应归入上更新世早期。在1959年地层会议上作了这样的暂定,但是一直有人认为丁村组应属于中更新世。

(2)萨拉乌苏组 该组最初发现于内蒙古河套南部乌审旗和陕北格林等地,为河湖相沉积,常构成二、三级阶地。由于在这一地层中发现了“河套人”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又很丰富,为我国北方上更新世标准动物群——萨拉乌苏动物群。

各层均为连续沉积,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萨拉乌苏动物群称赤鹿—最后鬣狗哺乳动物群,动物名单如下:

披毛犀 Coelodonta antiquitalis 野驴 Equus hemionus

野马 Equus przewalskyi 转角羚羊 Spirocerus kiakhtensis

双峰骆驼 Camelus knoblochi 普氏羚羊 Gazella przewalskyi

赤鹿 Cervus canadensis 盘羊 Ovis ammon

鄂尔多斯大角鹿 Megaloceros ordosianus 诺氏象 Palaeoloxodon namanni

王氏水牛 Bubalus wansijocki 最晚斑鬣狗 Crocuta ultima

原始牛 Bos primigenius 野猪 Sus scrofa

萨拉乌苏组的剖面,最早是德日进测得。相当于萨拉乌苏组的地层,目前发现地点很多,整个黄河中游及华北地区几乎都有分布。

萨拉乌苏组的岩性为黄、灰黄、灰绿色粉细砂,夹含钙质结核的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具有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剖面情况如图13-14所示。

图13-14 萨拉乌苏河地层剖面图(据P·德日进)

1—风成砂丘;2—黄土;3—淡水沉积;4—砂层;5—砂质粘土;6—风化层;7—脊椎动物化石;8—石器;9—软体动物化石;10—剥蚀阶地及冲积阶地

萨拉乌苏组的底部砂层中含河套人(Ordos man)和大量脊椎动物化石,重要种属有洞穴鬣狗、披毛犀、野驴、蒙古野马、赤鹿、河套大角鹿、纳玛古象等,还有驼鸟。并发现了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旧石器。

萨拉乌苏动物群与丁村动物群相比,有一些代表古老时代的动物,如原齿象、梅氏犀、大型马等都已绝灭。堆积物中大批“细石器”的出现,标志着向中石器时代过渡的象征。所以萨拉乌苏组是晚于丁村组的上更新统地层。在许多地方又发现萨拉乌苏组上面覆盖着厚度不等“马兰黄土”

(3)迁安组 该组标准地点是河北迁安爪村,位于滦河第二级阶地上,为河流沼泽相沉积。其中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相当。

迁安组地层剖面(图13-15)是冲积亚砂土层,中夹有厚1.2—2m的沼泽相黑土,其中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迁安组中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有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羊、原始牛、纳玛象等。所含软体动物及介形虫很丰富。孢粉分析结果证明,爪村的上更新统迁安组,大约相当于晚更新世的一次冰期。从孢粉资料可分为三个带(表13-3)。脊椎动物繁盛时期相当于孢粉划分的较温暖的间冰阶,其中也还有喜冷的披毛犀化石。哺乳动物种类比较单纯,是典型的北方动物群。

图13-15 迁安爪村滦河南岸阶地剖面示意图(示哺乳动物化石产物)(据裴文中等)

1—基岩;2—冲积物(砾石及砂);3—冲积物(砂质上);4—坡积物;5—沼泽堆积(黑土);6—冲积物(亚砂土);7—化石产地底部碎石层;8—冲积物(砂);9—化石产地

表13-3 迁安爪村“迁安组”孢粉分析反映的气候变化

(据地质科学院地矿所新生代孢粉组资料)

(4)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 根据华北平原钻探岩心第四纪堆积物的矿物学、岩石学及其中所含生物残骸的研究结果,可以分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的堆积物。华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主要是源出或流经平原西面和西北面的黄土高原和山区,有黄河、海河和滦河等河流的干流及其支流搬运沉积下来的。

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形成了冰期堆积物和间冰期堆积物的交替顺序。华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的主要类型是冰川及冰水堆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海积物、湖沼堆积物、残积物等。由太行山、燕山山区经山麓、山前地带向平原和海滨方向去,第四纪堆积物的颗粒由粗变细。由于华北平原在第四纪过程中是一个断陷堆积平原,所以,第四纪堆积物被较完整地保留在埋藏剖面中。华北平原基底各个部分的断陷运动的强度是不一致的。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随平原基底各个部分断陷运动的发展而不同。在断陷运动剧烈发展的部分,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可达1000m以上,大部分地区的一般厚度在5—700m之间。

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基本顺序如下:

第一冰期堆积物 山麓和山前平原多为紫色冰川泥砾和粘土;平原中部和海滨地带多为紫红色的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含暗针叶林及草甸沼泽植被孢子花粉。喜冷植物云杉及雪杉孢粉含量高达51%。计算当时年平均温度较现时低达10℃左右,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

第一间冰期堆积物 第一冰期堆积物顶部被风化形成的铁、锰铝土质残积物(埋藏风化壳);在断陷运动剧烈发展的地区和一些古河床中,出现冲积物和湖沼堆积物;在海滨地带出现海积物。含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在一些地方山毛榉含量高达15—22%。计算年平均温度10—11℃。

第二冰期堆积物 山麓和山前平原地带为红色冰川泥砾和粘土;平原中部和海滨地带为埋藏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暗针叶林及草原带孢粉。云杉及冷杉孢粉达47.5%。

第二间冰期堆积物 发育于第二冰期堆积物顶部的铁锰质残积物(埋藏风化壳);在埋藏古河道、断陷运动剧烈的部分和海滨地带出现冲积物、湖沼堆积物和海积物。针阔叶林草原带。推定年平均温度为12℃左右。

第三冰期堆积物 在山麓和山前平原地带为褐色冰川泥砾和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在平原中部和海滨地区为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粉砂在一定程度上黄土化。暗针叶林草甸沼泽至针叶林草甸沼泽。云杉及冷杉占46.46%—14%。

第三间冰期堆积物 发育在第三冰期堆积物顶部的铁、锰、碳酸盐质残积物(古风化壳)。埋藏古河道、断陷运动剧烈发育的部分,出现冲积物、湖沼堆积物,在海滨地带出现海滨堆积物。针阔叶林草原至针叶林草原。计算年平均温度8—10℃。

第四冰期堆积物 埋藏的冰水砂和砂层,粉砂轻微黄土化。暗针叶林草原带孢粉。云彬、苔藓植物多。计算年平均温度较现时低11—13℃。

冰后期堆积物 主要为河漫滩堆积物,主要为粉砂和细砂,在一些地方出现湖沼堆积物;在海滨地带分布着海滨堆积物。在一些河间地带,出现埋藏的碳酸盐质风化壳和古土壤。

根据海相堆积物以及其中有孔虫和介形虫的研究,可以确定华北平原存在着六次海进和一次推定的海进。分别命名为渤海海进、海兴海进、黄骅海进、青县海进、沧西海进、献县海进和泡东海进。这些海进皆发生于间冰期或间冰阶和冰后期内。其中沧西海进的14C年龄为22900±1100a,献县海侵的年代为距今8500—5500a,沧东海侵距今5000—3500a。

华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中夹有玄武岩和凝灰岩,火山堆积物古地磁年代学测定结果如下:更新世初,相当于古地磁年表中的Mammth事件,距今3.05—3.15Ma;第二冰期、第二间冰期交界线,相当于Olduvai事件,距今1.67—1.90Ma;第三冰期—第三间冰期交界,大致相当于Brunhes-Matuyama磁世之间,距今0.7—0.9Ma。



华北陆块岩石圈结构特征
华北陆块地壳内的地震波速度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均不均匀,反映了物质组成及其厚度的变化。按速度变化的不同,上地壳又可分出上、中、下3层。其上层的速度为2.0~5.0km\/s,速度梯度为0.92~2.43km·s-1·km-1,反映其厚度变化较大,相当于第四纪、第三纪和部分中生代的地层;中层的速度...

区域第四纪地层的对比
在颍河以北的广大平原区(Ⅱ1),第四系特征与相邻的鲁西、河北平原南部第四系特征基本相同,可进行对比。其划分方案与1982年原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提出的河北平原第四系划分意见基本一致。总之,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除与周边相邻地区可对比外,还可与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表3.4)。河南平原...

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地层化学元素的时序演化与成矿元素富集层位_百度...
由表3-11还明显反映出,华北地台内的第四纪、第三纪玄武岩层中均赋含10多种高丰度元素。在中生界及以前的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富集层位则集中在四个层位:白垩系的Au、Bi、Pt;侏罗系的Ag、Rb、Cs、Ba;三叠系的Tl、Pd、Sb、F;石炭系的As、Hg、Pb、Bi、U、Th、Se、Li、Ge、S以及Be、Pt。 而在华北地台北缘,成...

表生地球化学系统
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厚度350~650m不等,有些地方较薄,只有100m左右,第四纪沉积物厚度主要决定于基底构造,凹陷区沉积厚度大,隆起区沉积厚度小。地层的分布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明显的沉积特征。从山前到滨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在山前地带以洪积、冲积物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粗,多为砂砾石组成...

第四纪地质
(一)第四纪地层 第四纪地层分布十分广泛,出露面积约占调查区总面积的80%以上。地层总体特点:在岩性上从河谷到滨湖平原,由二元构相逐渐过渡到多元构相,在垂直方向上由粗变细;成因类型复杂,除庐山为冰碛、冰水堆积外,其他地区主要为冲积、洪积、冲湖积和湖积;地层厚度变化从支流到“五河”主流河谷再...

第四纪植物群
在冰期时,该植物群可移到温带平原地区,下降幅度可达一千多米,如华北平原在末次冰期曾有暗针叶林的发育。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的第四纪地层中如果云杉和冷杉的花粉含量达40% 以上,就可以推断当时有暗针叶林发育,气候非常寒冷。由于现今的暗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和气候特征比较明显,在第四纪气候研究中,可根据暗针叶林的...

新近纪—第四纪盆地(坳陷)原型
第四系最厚达2400m,黄口凹陷的新近系—第四系最大厚度为1000m,而济源凹陷西部的新近系—第四系仅有500~800m。这种情况可能与基底的不均匀升降有关。根据以上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南华北地区的新近纪—第四纪盆地原型应当属于大型坳陷盆地,沉积物分布十分广泛且厚度较大,但基底仍有差异升降。

第一篇 河南地质矿产概况
一、河南地质概况 (一)地层 河南省地层发育齐全,从太古宙至第四纪的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根据地层发育情况及层序特征、沉积建造、古地理等基本地质因素及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特征,可以栾川—确山—固始断裂为界,划分为华北和秦岭两个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具双层结构。基底地层为太古宇太华群、登封群和古元古界嵩山...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证据
我国华北、西北、内蒙和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冰积物,黄土堆积物和冰缘现象。已有许多文献解释了它们的气候意义,并用来划分第四纪地层。但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还不一致,它们的性质及其对第四纪气候意义的解释,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地貌证据 在一些内陆湖岸,分布着湖成阶地,说明在过去,湖水面曾较现时高。这一点可以...

第四纪植物群
在上新世,华北一带植被具有我国长江流域北亚热带的特点。如我国南方现在还在生长着的植物有山核桃、金缕梅科、枫香、木兰、樟科、山矾、冬青、楝、杨梅梾木等;还有一些古老的裸子植物,如罗汉松、铁杉、油杉、落羽杉等。这些植物在我国北方第四纪地层中已不存在,或仅个别种、属成为孑遗。其含量不超过1—3%。虽然到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