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开国功臣,为何汤和能成为善终的那一个呢? 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

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

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

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 傅友德……惟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

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明史汤和传》记“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与其等他“杯酒释兵权”,不如自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所有功臣的,天网恢恢之下,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历史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个“异数”。

朱元璋并不是传闻那样弑杀功臣,洪武年间的很多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主犯有了严重的不法行为,朱元璋才杀的,只要是遵纪守法,低调稳重的臣子,一般都能得以善终,汤和能够70高寿而终,与他的性格莫无关系。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天下真真的是靠打下来的,他能够从最底层的乞丐跃升为皇帝,不但是运气,更有能力。
就因为朱元璋层级身处社会底层,对于社会的不公,民间的疾苦有相当的体会和理解,当他做了皇帝后,到达社会权利的巅峰,更是对于社会不公,官吏不法有着切实的体会,更有痛恨之心,甚至有时候矫枉过正,比如著名的“空印案”,按照一般情况来看,其实只是官吏办公的流程失误,却让朱元璋痛下狠手,杀了一万多官员。
朱元璋弑杀有着他自己的性格短板,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相当大的关系,他出身底层,内心天然的对官吏、权力有着抵触感,朱元璋的骨子里一直都有悲惨童年带给他的“不安全感”,对于安全的感的缺乏,即使贵为皇帝,依然对政权、对官吏有着极度的不信任感。
朱元璋痛恨不法,无论是功勋权贵,还是官员衙吏,只要犯有不法之事,处罚是非常的严重。朱元璋是底层赤贫起家,他那帮功臣勋贵也好不了哪里去,要么是穷苦人家,要么是绿林大盗,总之也没几个世袭贵族,知识分子跟随他。

朱元璋当了皇帝,自然那帮打天下的功臣也就是开国元勋了,有些功臣能够恪守为臣之道,有些功臣就有些飘飘然,享受胜利带来的成果,自然就有些骄纵跋扈,甚至有不法之举。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蓝玉、冯胜属于骄纵跋扈的,后来被朱元璋杀了;徐达、汤和属于稳重低调的,一直得以善终。
以上解释了半天主要想说明一个问题:朱元璋不是弑杀的人,杀的都是些该杀的人;汤和能够得以善终,并不是因为朱元璋不杀他,而是汤和一直以来遵纪守法,低调稳重,皇帝没有理由杀他。
汤和和徐达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人,他们不但是发小,更是朱元璋起家的本钱和引路人。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还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其来投奔,朱元璋此时还在皇觉寺当和尚呢,饿得个半死不活的;朱元璋逃难般的来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后,汤和已经是军中千户了,但是汤和对朱元璋却尊重有加,以其马首是瞻。

朱元璋在起义军中混出头后,一直离不开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鼎力支持,甚至开国建朝后,朱元璋对于他们的倚重也是越来越大,而这些功臣为人行事也很低调,并不像其他功勋那么嚣张跋扈,汤和更是如此。
到了朱元璋晚年,汤和体会到朱元璋并期望这群打天下的老人们继续在军中把持军权,第一个上书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非常高兴的答应,并亲自给汤和在老家凤阳修建府邸养老。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70高龄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明朝有个特殊的开国元勋。

他是武将,也是“奥斯卡影帝”、他是朱元璋起家最早的大股东,却在封赏时被朱元璋故意降格,最后又成朱元璋舍不得杀的人,是明开国元勋中的稀有“物种”。他便是在腥风血雨的洪武末期,还能在朱元璋手里善终的汤和。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汤和此人究竟有什么神通,能在朱元璋手里全身而退?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起点是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村里谷场经常有这样一群孩子,领头的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下面则是跪着的“文武百官”。更搞笑的是,旁边还有个孩子骑牛当大将军,他们商国议政、挥斥方遒、好不快哉!游戏名字叫做“重八皇帝概念版”,谷堆上坐着的领头自然是朱重八,也就是后来大明的皇帝朱元璋。重点不在他,重点是骑牛的“大将军”,他便是今天的主人公汤和。

如你所见。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两人相差三岁,同村光着屁股长大。不过,汤和家要比朱家惨点。朱元璋是十六岁没了双亲,汤和在他幼年就失去了爸爸妈妈。

生活有时是磨难,有时是馈赠,或许是从小独立生活的原因,汤和的性格被磨炼地没有棱角,他总是有着超于同龄人的忍耐。这点在两人面对逆境时完美体现,在安徽发生天灾的那几年,胆子比较小的朱元璋去当了和尚,而汤和则带着乡里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要不说打仗要从娃娃抓起呢,打小骑牛、指挥军队的汤和作战勇猛,很快就升为了百户,之后更是攻下人生第一座城池,而被一举晋封为千户。一切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从吃不饱饭到吃香喝辣的,汤和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但,酒足饭饱之时,他突然想起:发小朱元璋不知道怎么样了?从家里闹了灾后两人分别,时间都过去了这么久,现在不知道他吃得饱吗?穿的衣服究竟抗不抗冻?

汤和吃过苦,他不想让别人吃苦。于是热心的写了封信给朱元璋,先是介绍了一下红巾军的情况,后告诉他:哥哥现在已是千户了,赶紧来这里吧,吃饱穿暖前途好,而且我在,别人欺负你我罩着你!

这信像是黑夜里的一盏灯火,让躲在皇觉寺苟且的朱元璋看到了人生还能继续的希望,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红巾军是一个平台、是个阶梯,有了汤和这位好兄弟的引荐,剩下的便是一步一步往上走。

用现在的话说,汤和这人能处。朱元璋来这里之后,汤和把他照顾得很好。从不在他面前耍架子、从来不说什么我资格老,你就得听我的诸如此类的话。汤和的谦虚真诚是很有用的,因为很快朱元璋就靠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他的上级。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人在军中的表现都很好,职位也是一直在升。他们常在打完胜仗后把酒言欢,将过去的委屈借着酒酿成动力,仿佛光明的未来在向他们招手。

可是人生哪有时时如意,命运似乎是刻意考验两人的感情。朱元璋升迁太快,导致许多军中老将被他甩在身后,老将们就很不服气,毛都没齐的小子。朱元璋往左他们要往右,朱元璋下令他们就瞪白眼……

唯独汤和永远站在朱元璋这边。他虽比朱元璋大三岁,也比他进入军队早一年,但他丝毫不耍排挤那一套,反而十分认真听从朱元璋号令,还时不时地告诉元璋兄:别管那群老油条,哥信你!听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这就像给泼了冷水的朱元璋燃起了一堆篝火,两个字,暖和~

要是给别人,朱元璋算哪颗葱?要不是老子介绍你还要饭呢!凭什么能对我指手画脚?拉那些老将把朱元璋踩下去,他当成升官路上的垫脚石,才是正常人会做的选择吗?

但事实证明,在真情面前利益是那么不值一提。而汤和与朱元璋之间的这份感情叫做“兄弟情”,因为汤和从心里认为:两人命都苦,只要兄弟现在日子好了,那就行了,谁高谁低实在没必要。人生有兄弟如此,无憾……

朱元璋在单干之后,汤和一直辅弼在他的左右。他先随朱元璋攻下采石矶,意欲平定太平府。因为太平府要作为跳板,可以支撑他们持续扩张,相当于暂时大本营的作用,所以胜利十分必要。既然重要,那我汤和就拿命拼,战斗中他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

从至正17年到至正26年,汤和的主要任务都是镇守常州。常州这个位置很危险。靠近张士诚的领地,守将很容易就被策反,而朱元璋把这个位置交给了他最信任的汤和。

张士诚常派奸细和小股军队骚扰,汤和不为所动,他先是固守城池,起先是一步步击退张士诚的攻击,而后直接在至正26年,与常遇春、徐达合力主动出击,攻克平江,生擒张士诚。作战中,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朱元璋得知消息心疼的不得了,下诏让他回去养伤。汤和回去了,但还没等伤完全痊愈就再次投入战场。

不过,在这场战斗中汤和也犯了一个可大可小的错。汤和爱喝酒,这喝了酒就开始没脑子。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没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所以这次他喝醉后就抱怨说:“我守在这里就像坐在屋脊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意思就是:你对我不好,我就去投奔张士诚了。

汤和可能只是一句抱怨吐槽,以两人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分开。但这话对朱元璋来说就十分刺耳了,朱元璋毫不留情面一顿教训,直到汤和跪下来不停磕头认错,他才罢休。

至正二十七年,汤和直接大败方国珍,将其生擒。没到一年的时间,又大胜陈友谅的弟弟陈友定,也是生擒。洪武1年到洪武2年,汤和跟随徐达多次出征,彻底平定河北及关陇地区。

可以看到,在提及的这几场战役中,汤和的对手都是当时较大的割据势力,是朱元璋主要的几个对手。可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汤和却只被封为“中山侯 ”,岁禄一千五百石。这对汤和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同期的徐达等人都是公爵,而汤和的侯爵显然低他们一等。

尽管汤和的战功没有徐达他们高,可论两人的关系,封个公爵真的一点都不过分,可是朱元璋没有,侯爵没商量。如果给蓝玉,这种事情他早就大喊大嚷大叫了,但汤和没有。他反而在朱元璋面前更加谦虚,在行军作战上更加努力。你要说他是傻吗?并不是,其实这里面有着更深远的考虑。

在多次击败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后,汤和终于被封为“信国公”,加禄至三千石。但是在封他为信国公的时候,朱元璋却把他之前犯过的错又拿出来又是一顿教训,还让人把这些过错,刻在了汤和的世袭凭证上,实在是没有给汤和一点面子。但汤和依然是没有任何的怨言。

这里可能有些人就生气了,这朱元璋忘恩负义吧?曾经汤和是怎么帮你的,现在你又是这一副嘴脸。还会有人骂汤和是个呆子,被这么欺负还没点脾气。但其实,朱元璋和汤和都有自己的考虑。

朱元璋考虑的是:汤和作为曾经的兄弟,他不能死,他不忍心。而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发生,他就需要不断提点打压汤和,因为在他看来,不打压谁都会膨胀,汤和也不列外,而膨胀的后果只能是死。

但是朱元璋的这种考虑,对汤和来说是十分令人寒心的,汤和他根本就没打算染指政治。因为他知道,权力斗争中没有聪明的人,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参与斗争,在帝国这场没有硝烟的内部战争里,只有活着,才称得上最终的胜利者。

正如老子那句话所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长达六十多年的相处时间,汤和几乎摸清了朱元璋所有脾气,他是失望的。失望的是兄弟这么久,朱元璋依然对他抱有防备。他有能力,所以他能在朱元璋手里赢到东西,地位、金钱、甚至是精神上的满足。

但他知道有一样东西永远赢不到,那就是信任。一个帝王对异姓功勋的信任。自古共患难易,共融荣华难。哪怕曾经亲如兄弟,哪怕曾把你从地狱拉出来。所以汤和学会了给人生做减法,之前被骂、被低人一等对待无所谓,某种意义上这是好事。

后来,汤和看形势有点不对,更是直接做起了除法。

洪武18年,当汤和成功率领军队平定南蛮后,他主动告诉朱元璋:我累了,不能再帮你带兵打仗了,我想回老家找块好地方建个宅子,颐养天年,直到去世。这话仿佛给朱元璋抬起的脚下,垫了一个既美观质量又好的台阶,朱元璋开心地不得了立马答应,而且还赏赐宝钞5万帮他修建。

后来,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年迈 请你替朕一行。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带兵在江浙沿海一带设卫所59座。

而当他从浙江沿海返回后,也是还没等朱元璋表示便主动找到他交兵权、辞行:王上,凤阳新宅已经建成,臣要走了。

朱元璋恨不得功勋全是汤和这样的人。于是,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

从此以后,汤和每年只需上京朝见一次便好。

洪武23年,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朱元璋又亲自慰问,赐予黄金。洪武27年,蓝玉案正如火如荼,朱元璋选择了这个时间去探望汤和。很大程度上,这次见面决定汤和的生死。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当朱元璋话里有话说了一堆后,却发现汤和张着嘴,口里流着口水,已经完全不能说话 ,只是不停地扣头。

朱元璋似乎懂了,汤和是在示弱,还有乞求:皇上,你可就只剩我这么个残废兄弟了。我们不能确定,汤和最终是否原谅了朱元璋,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汤和的演戏。但望着朱元璋离开的背影,他的心里一定是五味杂陈的。

“朱元璋,就这样吧!你虽有缺点。但也是我最久的兄弟,从骑牛的大将军到国公,从凤阳农村到南京皇宫,是你陪着我走到了最后”。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七日,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罢朝三日,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肖像于功臣祠,配享太庙。汤和与蓝玉在政治上的表现,一个内敛,一个奔放;一个善终,一个惨死。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那句话真是没错。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汤和自己知道如何隐忍,如何自污,懂得急流勇退;第二是汤和幸运,在洪武二十三年突发急病,重病缠身。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朱元璋清洗功臣,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著名的就是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怒于丞相胡惟庸擅权,掀起了胡惟庸案,清洗了一批,第二次是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为朱标清理了李善长等势力,第三次则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最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然后把剩下的开国功臣一个不剩的清洗了。
为什么说汤和聪明呢?因为前期,朱元璋清洗的目标主要是干掉那些刺头,并没有大开杀戒,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又专擅朝政,李善长势力太大,树大根深,这几个刺头必须拔除,而汤和等功臣并不在朱元璋第一批次清洗的范畴;而说汤和幸运,是第二批次大清洗时,汤和此时已经病入膏肓,这样的人也没办法安排罪名,而且也毫无威胁,因此朱元璋放过汤和。

明朝有个特殊的开国元勋。

他是武将,也是“奥斯卡影帝”、他是朱元璋起家最早的大股东,却在封赏时被朱元璋故意降格,最后又成朱元璋舍不得杀的人,是明开国元勋中的稀有“物种”。他便是在腥风血雨的洪武末期,还能在朱元璋手里善终的汤和。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汤和此人究竟有什么神通,能在朱元璋手里全身而退?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起点是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村里谷场经常有这样一群孩子,领头的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下面则是跪着的“文武百官”。更搞笑的是,旁边还有个孩子骑牛当大将军,他们商国议政、挥斥方遒、好不快哉!游戏名字叫做“重八皇帝概念版”,谷堆上坐着的领头自然是朱重八,也就是后来大明的皇帝朱元璋。重点不在他,重点是骑牛的“大将军”,他便是今天的主人公汤和。

如你所见。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两人相差三岁,同村光着屁股长大。不过,汤和家要比朱家惨点。朱元璋是十六岁没了双亲,汤和在他幼年就失去了爸爸妈妈。

生活有时是磨难,有时是馈赠,或许是从小独立生活的原因,汤和的性格被磨炼地没有棱角,他总是有着超于同龄人的忍耐。这点在两人面对逆境时完美体现,在安徽发生天灾的那几年,胆子比较小的朱元璋去当了和尚,而汤和则带着乡里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要不说打仗要从娃娃抓起呢,打小骑牛、指挥军队的汤和作战勇猛,很快就升为了百户,之后更是攻下人生第一座城池,而被一举晋封为千户。一切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从吃不饱饭到吃香喝辣的,汤和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但,酒足饭饱之时,他突然想起:发小朱元璋不知道怎么样了?从家里闹了灾后两人分别,时间都过去了这么久,现在不知道他吃得饱吗?穿的衣服究竟抗不抗冻?

汤和吃过苦,他不想让别人吃苦。于是热心的写了封信给朱元璋,先是介绍了一下红巾军的情况,后告诉他:哥哥现在已是千户了,赶紧来这里吧,吃饱穿暖前途好,而且我在,别人欺负你我罩着你!

这信像是黑夜里的一盏灯火,让躲在皇觉寺苟且的朱元璋看到了人生还能继续的希望,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红巾军是一个平台、是个阶梯,有了汤和这位好兄弟的引荐,剩下的便是一步一步往上走。

用现在的话说,汤和这人能处。朱元璋来这里之后,汤和把他照顾得很好。从不在他面前耍架子、从来不说什么我资格老,你就得听我的诸如此类的话。汤和的谦虚真诚是很有用的,因为很快朱元璋就靠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他的上级。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因为汤和的情商特别高,他知道自己作为开国功臣,对皇上的威胁特别大,所以平时都非常的低调,生活也特别的朴素,和其他长长的关系也不亲密,所以能够成为善终的那一个。

朱元璋称帝后,汤和就看到了问题,朱元璋担心战功赫赫的将领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于是来了个顺水推舟,以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领导军队,希望能辞官回家。

简单的什么话,就能概括朱元璋杀光开国大臣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杀光开国功臣的原因,可以用“不使将军见太平”这几个字来简单概括。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艰苦皇帝之一,他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经常吃不饱饭,亲人也因此而饿死了。因此,当他成为皇帝后,自然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像他一样过贫穷的日子,因此他给自己的孩子都封了地,为了延续...

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几乎屠杀殆尽,朱元璋为何要对昔日的功臣下手?
那么这个天下就永远也变不了,一直姓朱。也更是因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十分柔弱,十分仁慈,所以朱元璋要开始大力的清除自己的功臣们,让这些未来朱标可能制止不住的人,全部都清除隐患,让朱标顺顺利利的继承皇帝之位。三、朱元璋的性格问题,因为从小十分贫困,他本身十分狠辣,所以果于杀戮,不眨眼。

历史上的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几乎杀光了所有的文武重臣,为什么汤和可以幸免...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对于身边的开国功臣很是忌惮,找了理由杀了功臣,却独独放过了汤和,因为汤和对朱元璋很尊敬,还有汤和懂得审视视度,不骄纵,朱元璋十分信任他。谁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在当了皇帝之后对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痛下杀手,朱元璋担心这些功臣以后会造反,所以就屠杀了他们。但是汤和不一样,...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可为什么没人造反?
因为朱元璋已经收回了所有的兵权,还建立了锦衣卫专门监视那些大臣一言一行,所以他们没有造反的机会。

朱元璋称帝后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但为什么只是放了唐河?
于是,徐达、李善长、刘基、胡、蓝玉、宋濂、傅有德都幸免于难,只有一人幸免于难。这个人就是唐河。著名的铁血皇帝朱元璋,晚年在朝中杀了无数开国功臣,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登基时保护自己的孙辈免受外力的威胁。几乎所有明朝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杀死了,但他没有don’不要对唐河怎么样?朱元璋是被蓝玉...

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几乎屠杀殆尽 朱元璋为何要对昔日的功臣下手
《明史》本纪记述太祖朱元璋的共三章,然后我再结合《明史演义》看了有关朱元璋的记载,对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心里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主要有徐达、汤和、邓愈、李善长、外甥李文忠等人。他们跟随朱元璋攻城掠地,为朱元璋的草创基业立下汗马功劳。都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而且他们各...

朱元璋称帝后,杀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却为何单单放过了汤和?
都知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深信猜疑,登上皇位之后,把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几乎都杀掉了。因为不管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他的孙子都是非常憨厚的,这样能够保持大明江山千秋万代,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他的一帮老臣危害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汤和之所以能够保全自身,有很多原因。首先汤和自己懂得明哲保身,他也很...

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何在呢?
朱元璋在权利受到威胁和削弱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出手,将胡惟庸以及依附于他的党羽全部干掉,此案持续了十年时间,最后连早就退休的老宰相、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都牵连进来被杀掉,前后共牵连三万多人。处理胡惟庸是用造反的名义,其实造反是否是事实都不重要,是不是真的朱元璋都会下手。而朱元璋在处理完...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为什么只留下汤和一人?
朱元璋称帝后,在洪武年的前期汤和没有多少危险,具体来说是李善长案爆发之前,朱元璋还没有对功臣大开杀戒,自然不会轮到汤和倒霉。而且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时候,汤和还主动辞官告老还乡。朱元璋既然举起了屠刀,就已经铁了心要致“老兄弟”们于死地了,良心发现无从说起。至于发小的情分,或许...

朱元璋为什么杀戮开国功臣
朱元璋杀戮开国功臣的原因:1、朱元璋杀功臣这件事不能简单归咎于兔死狗烹,作为一个帝王,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地位和统治,还需要考虑国家的统治是否能够延续。2、就胡惟庸案来说,其根本目的是防止权臣专政,让淮西派继续壮大。朱元璋必须大力打击淮西派的实力,让明朝的统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3、...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