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是什么?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

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

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创于公元 493年,在中国历史上,正是北魏王朝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北魏王朝自代京(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是魏孝文帝推行的改革继续深化的一年,同时,也是我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开创的一年!

北魏太和十七年五月,孝文帝拓跋宏,在当时的国都平城召集群臣宣布了出兵讨伐南朝这一重大决策。其实,朝中上下,个个心里明白,魏孝文帝南征只是一种借口,举国南迁洛阳才是真实目的。但群臣们慑于皇帝的权威,只得各自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料.一向忠心耿耿的尚书令、任城王拓跋澄却激烈反对。

后来文孝文帝私下诏见任城王。向任城王和盘托出自己的迁都念头。魏孝文认为,这次行动,确实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鲜卑人从北方大草原走出来,徙居平城,虽然拥有了丰富的物质,但平城这里只能是个用兵的好地方,文治却不具备条件。不如尽早迁都中原,干一番大事业。任城王听后:陛下要迁都中原,经略四海,统一中国,这是千古大业,也是周成武、汉光帝的成功经验。如果老百姓知道了陛下的雄才大略,也一定会额手相庆的。能得到拓跋澄这样重臣的支持,魏孝文帝自然十分欣慰。

七月初十,魏孝文帝正式下达南征的诏令。九月,南征大军到达洛阳,至此魏孝文帝就在洛阳驻扎了下来,开始筹建新都。

在筹建新都的过程中,孝文帝也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转移到洛阳来。他首先在龙门西山创建了古阳洞。一批支持他迁都的王室贵族、朝中重臣、军队的将领,也率先在古阳洞中凿龛造像。也是在这一年,龙门峡谷的上空,第一次响起了激动人心的、穿云裂石的斧凿声!这斧凿声,奏响了龙门石窟开创的前奏,为数百年间龙门石窟的营造拉开了序暮!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奉先寺中的卢舍那佛,据说是仿照武则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

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

龙门石窟简介和历史
龙门石窟的价值意义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龙门石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石窟中的佛像、菩萨、力士等形象生动逼真,极具艺术感染力,彰显了...

龙门石窟的资料
如今,当我们来到这里时,现存的塑像依旧能带来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与心灵上的洗礼,但那些泯灭在过去的珍品,则被后人用文字永存于历史中。推荐看下面这些关于石窟的书籍资料,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比回答中的几百个字要详细且全面 且下面这些龙门石窟的资料均出自 古籍阁 且都是电子版的龙门石窟...

有没有关于洛阳龙门石窟的资料介绍?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石像 龙门石窟的石像不知是自然风化还是人为破坏,已经所剩无几了,但这些创伤更增添历史沧桑感,厚重感。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的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文化的精神支柱。从628年到16世纪中叶,洞窟和雕刻等文化艺术大量涌现。最后由于金元之间的战争,也就结束了辉煌的历史。碑刻题记: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清代武亿评价:“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龙门石窟有怎样的历史?
左手合十,威武雄壮。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龙门石窟为研究北魏到唐、宋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民俗及雕刻、绘画、建筑、服饰、乐舞、书法、医药以及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无愧为一座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博物馆。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的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文化的精神支柱。从628年到16世纪中叶,洞窟和雕刻等文化艺术大量涌现。最后由于金元之间的战争,也就结束了辉煌的历史。龙门石窟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国家著名的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

龙门石窟的来历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

龙门石窟历史背景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前后,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龙门石窟可谓...

龙门石窟相关的故事30个字
龙门龙门石窟有两个比较美丽的传说:一个是: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

龙门石窟的历史
龙门石窟的历史如下: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