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的我国概况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1999年我国耕地面积1.30亿hm2,林地2.28亿hm2,草地2.66亿hm2,分别居世界第四位、第五位、第二位。我国土地总量不算很少,但人均占有量太少,人均的耕地0.106hm2,林地0.186hm2,牧草地0.217hm2,分别为世界人均量的45%、26%、37%。同时,我国土地污染、水土流失、采矿废弃地等十分严重,建设占地居高不下,致使土地资源继续减少。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比例高达82%,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38%。西南地区的喀斯特丘陵山地石漠化严重,仅广西就有石漠化面积180万hm2以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90年代增加到160万km2,50多年来,我国沙化土地增加10多万km2,平均每年增加1500km2。全国遭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达近2000万hm2,北方耕地盐碱化面积约666万hm2,矿山及灾害废弃地1333万hm2。这些受损土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明显下降。为了落实保护生态环境政策,1999~2005年全国退耕还林899.7万hm2,成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以来,不少地方弃耕现象越来越严重,实际耕作的土地不断减少。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3.92%;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m3,为世界平均110m3的7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其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
中国领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北纬53°30′),南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纬4°),跨纬度49度多;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05′),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3°40′),跨经度60多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中国大陆的东部与南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在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其中最大为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位于台湾岛东北海面上的钓鱼岛、赤尾屿,是中国最东的岛屿。散布在南海上的岛屿、礁、滩总称南海诸岛,为中国最南的岛屿群,依照位置不同称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中国土地的基该国情。
中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为11.6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中国耕地面积还在继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1.40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7%左右,给为加拿大的1/18,俄罗斯的1/10,美国的1/8,印度的1/2。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173.52万公顷(18.26亿亩),园地1181.31万公顷(1.77亿亩),林地23611.74万公顷(35.42亿亩),牧草地26186.46万公顷(39.28亿亩),其他农用地2549.11万公顷(3.82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64.72万公顷(4.0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44.43万公顷(0.3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62.86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6年相比,耕地减少0.03%,园地减少0.04%,林地减少0.002%,牧草地减少0.03%,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05%,水利设施用地增加0.37%。
国土资源 ①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少。中国的国土总面积虽居世界第三位,与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2亩,只及世界人均数的1/3,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47,美国的1/4。从土地利用结构看,耕地、林地、牧草地比重少,人均面积少。世界总土地面积中,农、林、牧用地占63.3%,而中国只占47.8%。世界人均耕地为4.52亩,林地为13.6亩,牧地为10.37亩;中国人均耕地为1.41亩,林地1.8亩。这表明,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土地资源十分贫乏。
②山地多于平地,耕地比例小。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仅占31%。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74个国家的1986年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人均耕地和永久性农作物用地,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30%,在世界各国中居第67位。在全世界26个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人均耕地数量仅高于日本、孟加拉国,居第24位。中国以占世界6.8%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1.8%的人口。这说明中国农业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说明中国耕地的人口承载力已逼近极限。
③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中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决定了中国不同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土地承载力大的中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人地矛盾更紧张。
④后备土地资源有限。中国农垦历史悠久,质量好的土地资源绝大多数已被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在中国现有的土地后备资源中,宜垦地约为5亿亩,其中质量较好的宜农土地只有2亿亩,截止2013年最多只能开垦出1亿亩耕地,难以改变中国人均耕地少的现状。
⑤水土资源不平衡。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列第88位。长江、珠江和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雨量丰裕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6%,黄河、淮河及其他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其流域地区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63.7%。中国处于季雨地带,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使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趋尖锐。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受水土资源不平衡因素制约。 ①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质量低。一是人均耕地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有463个县(区)低于0.5亩。二是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全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占66%,在平原、盆地仅占34%。现有耕地中,有9100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耕地的自然分布存在缺陷,全国耕地中74.5%是旱地,只有25.5%是水田。三是耕地退化严重。受荒漠化影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
②耕地大量减少。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1986—1995年,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有7000多万亩。二是非农建设占用,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1997—2003年,统计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达1亿亩。由于客观原因,上述数字低于实际占用耕地的数量。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受“地大物博”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保护耕地的意识还不够,对耕地减少带来的危机感、紧迫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地方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工轻农,以牺牲耕地去追求暂时经济发展的问题,以致使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人地矛盾日趋严重。中国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的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目标,必须确保耕地总量平衡。据对交通、铁道、水利、民航、地矿、煤炭、石油、电力等部门的调查,预计今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需占用耕地约3000万亩。而且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区域性人地矛盾也更为尖锐。
④外国势力的骚扰。从钓鱼岛事件的“保钓买钓言论”以及菲律宾从二零一三年四月开始的黄岩岛事件,南海地区的渔业及油气开发收到了极大的干扰。 截至2007年初,全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如按亚矿种计,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总数达到224种,除铀、钍、地下水、矿泉水及新上表的1种(亚)矿产外,其余219种(亚)矿产与上年度相比,查明资源储量有所增加的有108种,有所减少的70种,没有变化的41种,分别占49%、32%和19%。
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8处,其中,能源矿产地50处,金属矿产地73处,非金属矿产地82处,水气矿产地3处。77种矿产有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2.11亿吨,天然气6974亿立方米,原煤406.25亿吨。石油新探明冀东南堡、大庆古龙、长庆姬塬等3个亿吨级大油田;天然气新探明吉林长岭、长庆神木、四川广安、塔里木大北、北方淞南等5处300亿立方米大气田。 按照不同的应用需求,制作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常为 1:10万、1:5万、1:1万等)。该方案 在实现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技术路线(图 1)。

图 1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技术流程图
1 数据处理
对遥感影像数据按照不同需求进行地形图纠正与配准,使同一区域、不同类型卫星数据地理坐标以及象元空间分辨率匹配。同时,对影像进行融合镶嵌处理,满足应用需求。
2 人机交互式解译
在影像处理后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判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3 野外核查与成果汇总
通过实际外业核查对土地利用解译信息进行确认与订正,根据影像判读与野外调查获取结果,进而统计土地利用图斑的类型、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信息,并制作图件。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即土地使用过程中地表自然属性发生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城市扩展占用耕地与非耕地等类别。
在构建需求比例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数据库的过程中,构建GIS平台人机交互直接判读(下称人工解译)为核心的中国土地利用遥感制图技术方案,同时采用基于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全国土地分类》(2002 年标准))分类系统,形成一致的判读标准,从而保证遥感人工解译的精度。在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两期遥感影像的直接对比分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类判(即直接解译动态斑块)和“图斑分割”的方式对土地利用动态信息进行提取(主要是利用差值、变换和融合等图像处理技术,使发生变化的部分从背景影像中显现出来),进一步形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图斑,并加以定性与集成。 1 遥感影像成果
以GIS为操作平台,利用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对需求区域的不同遥感数据源采取影像处理。处理过程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几何纠正、融合、镶嵌等。
2 土地利用图件成果
利用人机交互式解译与实地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与动态图斑。
3 数据统计成果
汇总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对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耕地后备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排位靠后,但并不是最少。 B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CD。

对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3)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C项正确。(4)后备土地资源有限。我国农垦历史悠久,质量好的土地资源绝大多数已被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D项正确。(5)水土资源...

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 ?带你了解一下我国的资源
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我国南北跨 50 个纬度,具有寒温带至赤道带的各种土地资源(其中中温带占 25.9%,暖温带占 18.5%,亚热带占 26%)。我国东西跨近 62 个经度,其有湿润(占 32.2%)、半湿润(占 17.8%)、半干旱(占 19.2%)、干旱(占 30.8%)等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中国...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
(2)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草地面积较广,耕地、林地比重相对偏小。(3)中国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4)区域差异明显,各类土地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资源质量差异很大。具体来说:①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2%的耕地和...

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森林资源的概...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

简述中国各种自然资源的概况和分布(矿产,土地,水和海洋)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丰富多样、潜力巨大 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向有“地大物博”之说。① 土地资源。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 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之一。中国丰富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较高、起伏较大的...

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不足。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种多样,占世界10%的植物物种和13%的动物物种分布在这块疆域上。虽然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损失严重。1、土地资源 :...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中国土地总量非常大,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多种土地类型,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14亿人口,因此人均占有量小。

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概况。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 面积的7.1%,排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1\/...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