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丘东平《第七连》的评论?原创,字数1500左右?谢谢。如果有与794627962联系

找一篇字数在1500以上的关于农村的社会调研报告,谢谢

  【摘要】: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近几年每次回家我都有无限的感慨,我的家乡变化太大了。首先最明显的是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许多新的道路得以修建,一些老旧的断墙残壁也被拆除,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意识也提高了 ,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而且农闲时还开展了不少娱乐活动,扭正了农村的一些不好的风气。
  一, 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我们那时侯穿高一点的鞋就会不断的崴脚,穿平的鞋却会十分的硌脚,总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我们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是美好的,可是我的家乡却也可以说是满目疮痍。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通过环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 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 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仅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扭秧歌,不仅扭正了村里的风气,还愉悦了每个村民的身心。
  五, 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领导还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
  【调查结论】:
  通过本村与其他一些村的对比发现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一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二是村级积累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有的还背着沉重的农村债务(如普九欠债、历年欠款),有的村连村干部工资也难以正常兑现),部分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诸如公共服务与活动陈地建设就没有三是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三是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塑造新风貌困难重重。在调研中我发现,农村电话、手机、广播、电视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生活相对脆弱,许多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基本上在家的是儿童和老人,少数人仍沉迷于“赌码”等陈旧的习气主,难以跟上现代文明。
  五是村干部队伍不稳,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年轻农民多数外出务工,村里仅有的几个年轻党员主要是复员退伍军人,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村干部待遇比较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村组干部缺乏必要的保障,既担心退下来后遭他人打击报复,又没有养老等社会保障,年轻的村干部想外出务工、想打工致富心切。
  【评价建议或对策】:
  如何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我村的调研,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路:
  1、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一是要从农村党员中选拔政治觉悟高、致富本领强的党员干部担任主职领导。在对我村调研中我了解到,本村之所以班子比较团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在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是有一个好的“班长”,村党支部书记在村组合并前就是我村的当家人,是全县第六届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群众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服务。二是要过基层组织“五好”创建等活动载体,完善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乡土能人、经营人才中发展党员,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要关爱村组干部,建议多方筹资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和年老生活补助制度,解除村组干部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村干部队伍。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采取对上争取、多方筹资的办法,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推进包括末级渠系、农村能源、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全面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引进适合本地自然资源的“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围绕全县农业“34111”工程,大力发展农村中介协会组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网络更多的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就是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增收空间。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与条件,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要继续发展打工经济,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外出务工的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救助、信息服务、转移培训,为打工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要结合落实中央农村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惠农政策增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灾增收、节本增效增收等综合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来源。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小康新村。要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规划区内通过整理集聚、拆旧建新、移民迁建等途径,开展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要开展扶贫开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成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注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共同致富。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首先,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要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尽量多的农村种养大户、乡土能人,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综合素质。第三,是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5、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障群众“四权”。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探索“联户议事”、“联组议事”、“联村议事”等农村事务决策的议事新形式,把权利交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当。三是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巩固送政务下乡成果,强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质效,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务,列入发展规划。

  提供一篇范文供参考:

  “北京精神”咱该怎么读?
  文/墨菲

  “北京精神”今天正式发布,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解读“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八个字所体现的内涵,但也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有人借此发泄怨气和不满,认为这个表述语有自褒自大之嫌,并认为如果北京开了这个头,全国各大城市都搞城市精神一是乱套了,二是重复词语就会过多。一项本来看起来狠太积极狠太正义的事情,到了公布的一刻该解读这个北京精神还真成了一件难事。

  我注意到了一些议论,有些比较客观,有些就有些过激了。其实,说到北京精神无外乎是把一个城市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建设理念凝聚成简短上口的词句而已,原本无须做狠太广泛狠太深入的评价和解读。况且,从建国之初北京确立为新中国的首都那一天起,北京的建设与发展,从人口结构到市政结构,始终与中国国家大的建设和全局的规划紧密相连。提炼北京精神自然首先是爱国的理念,而从新北京新奥运开始,北京城的变化、北京城市的管理理念用创新已经根本无法涵盖了,60年大庆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北京城不仅创新了,而且完全是改天换地缔造了一个全新的首都,这个全新的首都不仅在市政建设上,还体现在社会经济人文等等方方面面。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端详北京、体验北京会得出很多的不同结论,这本无可厚非,对北京精神的理解也允许有个人不同的见解和分析,这更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不要以偏概全,既要推己及人,还要以理服人。很多人说的也许都在理,但未必是事实的全部,局部代表不了整体,整体也无法完全粉饰局部,因此,包容在这里便显出了力量。有人针对诸如“没看出北京包容什么,但北京的建设都是外地人支撑的”这类话语,提出反驳“涌入那么多没文化的外地人,他们来这里只为淘金;录用那么多对北京没感情的外地精英,他们来这里只为仕途”,这听起来说得都是实话,也确实是现实存在,但与事实相去甚远,更与一个城市提倡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格格不入。

  北京本质上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取得了北京户口不见得就具备了高尚人格,相反,所谓的外地人,说来说去还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该有的品质和传统在他们身上同样不缺乏,城市精神的提出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而不该是一场新一轮的争斗。与其把精力放在谁高谁低上,不如把时间放在更好的工作和享受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能否涵盖北京精神,能否体现首都功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能在一种精神的激励下,塑造自我,建设自我,强化意识,落实责任,这比打口水战,耗费在无谓的纷争里强了很太多。

内容摘要: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将民族存亡问题置放于现代性转换时期问题的核心,丘东平的战争小说以其鲜明的战争现场性,包含着现代性,民族性与左翼性的复杂内涵,对农民复杂性格的揭示与思考,理性蒙昧与民族意识的自觉兼具,揭示了抗战时期意识形态与现代性问题的纠结状态。
关键词:现代性 民族性 主观性 现场性 意识形态

丘东平的文学创作及格调
丘东平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少年时代参加过澎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起义,1932年前后,在19路军翁照桓旅当文书,参加了上海“一二•八”抗战。随后丘东平参加过福建省人民政府的起义;抗战爆发后,参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战,抗战初期北上济南,南到汉口,南昌等地,活跃于抗战最前线。这些丰富的革命生活经验为他创作提供了生活基础。从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文学经验写作到抗战时期的战争文学创作,都表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特征。如关于农民运动的革命文学写作,与当时左翼大多数作家来自城市小资产阶级,严重缺乏真实生动的革命体验,以无产阶级理念进行革命想象的文学写作方式不同,丘东平来自革命书写革命,扑面而来的丰富复杂的革命生活经验,以及对革命运动背景下的乡村的现实的真实反映,都是其它左翼作家无法比及的。在最初的写作中,就已经表现出丘东平小说对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的自觉表现意识,他并没有停留于以概念切分人物,而是以实感的生活细节与对人物的性格塑造表现作者对时代革命的感受与思考。
通过精细的细节描写,注重对氛围的营造,从一开始就是丘东平作品的突出特点,如早期作品《沉郁的梅冷城》中“一条小山溪,在那冷凝,峭立的山谷里苦苦地挣扎着,幸而打通了一条小小的门径,冷冷朗朗,发出悠闲轻逸的笑声。从海隆到梅冷的山路,逶迤沿着那小山溪的岸畔走,小蛇儿似的,胆怯而又诡僪地,忽而,爬上了那挂着威吓的面孔的石堆,忽而,穿过那为长长的红脚草所淹没的小石桥。两边,高高的山峰,用着各种各样可惊的姿势,人对那小山溪所流过的地方俯瞰着,而且毋宁说是寻觅着。”这段精细的环境描写将环境诡谲的怪异氛围尽显,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此地活动的人的不测命运,从事着秘密工作的挑夫契米多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俘的。如此精细的环境描写在这篇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虽说《沉郁的梅冷城》,《赛娥》这些小说还非常稚嫩,停留于对事件的记述,但对主人公生存状况的写实却也打下了深层人物刻画的基础;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关注在抗战前期作品《通讯员》中暂露头角。《通讯员》对曾经作为通讯员的主人公因一次护送人物中因小战士的幼稚而导致被敌人发现被杀害的悲剧无以释怀,成为难以跨越的心结,最终陷入精神狂乱的心理活动的表现,极为深入与丰富。这个特点遂成为丘东平小说的显著标志。
抗战时期,从1931年的“一二•八”到“八•一三”,到新四军的个人战争经历,为他的战争文学创作提供了经验积累,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则是丘东平文学写作的更深动力。表现战争时期普通百姓的苦难与坚强,如《暴风雨的一天》;《中校副官》塑造以饱满的战斗精神鼓动战士抗战的激情,然而却由于上层撤退命令,完全违背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向军长直谏抗战,质问军长放弃国土的“胆大妄为”的中校副官,凸显出军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因冒犯被军长处置的极端事件,对当局的消极政策与兵士的澎湃激情的对比,缺乏军事常识的愚昧的农民与在战争中成长的士兵,将抗战时期复杂的社会状况反映出来。
这些作品既对国民党军队浴血抗战的顽强精神进行了迅速的报导,同时也对国民党军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暴露与批评。注重紧张的战争氛围的营造,战争实况的细致描写与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丰富的人性内容与紧迫的战争现实,人性,政治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的多重逼交织,逼近真实的丰富书写,远远超出了同时期作家的书写格局。如《给予者》中对紧张战争氛围下的战士复杂心理意识的描写,一方面是被唤起的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一方面是人性的脆弱(还乡意识与死亡恐惧),紧张危机下的本能发泄与心理扭曲(被中尉副官作为鼓动军心的慰安妇——黑青疤女人),战争残酷与人性之恶(对逃兵的围剿,对学生出身的战士陈金泉因为偷瓜而被处决的严厉惩罚——争强斗胜的士兵之间演化的悲剧事件),救亡意识与内部矛盾,不同背景,身份,性格的各式人构成的军人队伍内部的复杂与矛盾,紧迫的战争危机与现实政治策略的复杂性,战初期战争的复杂与混乱以惊人的笔锋尽显。在战争中成长的黄柏祥对阴暗家庭的叛逆与思念,对国族命运的焦虑与投入,阴郁而坚强的战士性格折射着多重意味的复杂现实。无论是以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为反映对象的战争文学,还是内战经验的小说,对民众的愚昧与懵懂,苦难与落后的启蒙性现代内涵,与国族危亡的民族性内涵,与寄予希望的左翼性立场,在丘东平的创作中被作为复杂的现实而书写。而这正是丘东平的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被当时的批评家们肯定的丘东平的创造性:在紧张的战争背景下塑造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凸显军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种表现方式使丘东平的抗战文学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并未能对他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做更深的挖掘。“在抗战初期许多报告文学作品只拘泥于事件的单纯记录而忽略人物刻画的情况下,丘东平注意写人,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他表现国民党前方将士时,能从实际生活出发,落笔较有分寸。他的作品大多运用第一人陈,担不是由作者直接出面,而是借助于作品主人公(如军官,难民)的自述,在紧张剧烈的斗争中凸现人物,写出事件的进展。笔锋刚健,描绘真切,有浓烈的战争气氛。” 丘东平是抗战时期颇具个人风格性的一位左翼作家。由于他丰富的战争经验,以及写作的主体性与自觉性,使他的小说独异于同一时期的左翼战争文学写作,战争体验使他的小说具备了鲜明的现场性,不是停留于战争事件的新闻式报导,而是力图回到战斗现场,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战争的紧迫与危机的现实感充分融和起来,在极具主观性的描写中,使客观与主观紧紧交融。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在东京的郭沫若与同时期在日本的丘东平有过一些文字来往,郭沫若看了丘东平的小说《沉郁的梅冷城》与《德肋撒》后高度评价为:“他的技巧几乎到了纯熟的地步,幻想和真实的交织,虽然煞费了苦心,但不怎样显露苦心的痕迹。他于化整为零,于暗示,于节省,种种手法之尽量的运用,大有日本新感觉派的倾向,而于意识明确之点则超过之。我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世代的先影,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中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人。” 给予了丘东平作品“别致”的概括。
罗荪的《抗战三年来的创作活动》中,对当时的左翼战争文学所作的概括性总结,对战争文学存在的缺陷的批评:“自然,在这里或多或少的还遗留着一些缺陷,那就是在有一些报告文学中,只尽了新闻报导的一面,而缺少了形象化的一面。” 丘东平的报告文学则规避了这一缺陷,不仅在时间上及时报导前方的战争情况,不停留于事件式的记述,而是极力通过精微的细节描写与氛围营造试图再现战争深刻的境遇,同时也更注重于关注人物性格及心理的复杂情绪,塑造在环境中行动的军人的性格发展与灵魂争战。对军人的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与对国民党军队内部问题的批评,对新四军及我方军队及军人的赞许等。1938年春,加入新四军后的创作左翼政治立场则比较突出。但作品的复杂性并未减退。既有歌颂的抗日根据地新气象的,如《王凌冈的小战斗》对新四军战斗精神的歌颂,《友军营长》与《溧武路上的故事》通过对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对比;也有直面根据地复杂社会构成的作品,这些战争文学作品既有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立场的意识冲突,有左翼立场的政治的评判,尤其是对抗战相持阶段时期的战争文学对国共政治过于鲜明的一元判断,对国民党军队的讽刺与对我方军民的歌颂显然有着意识形态书写的局限;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书写,尤其是对人性的复杂性书写。对抗日根据地社会生活的书写并不回避内部矛盾的复杂性(《茅山下》学生气质的周俊与革命经验丰富自负的参谋长郭元龙之间的矛盾 ,根据地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均表明这并非革命的大家庭。)。
彭柏山在回忆胡风的文章《东平选集》序中如此评价丘东平的文章意义:“东平在文学上所走过的路,正如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所达到的一样,处在年轻的时期。他那丰富的生活,和他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宏大的才能与奔放的热情,并未充分发挥,即如他的遗作《茅山下》,仅仅是他一篇没有完成的长篇的一个开端。……虽然看不到惊人的激烈的语句,但那对于真实的生活的描写,却给当时的革命文学阵营带来了一股新的坚实的战斗力量。” 聂绀弩对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与《第七连》的评价,“抗战以来最伟丽的诗篇。”
但丘东平小说在艺术风格上也是瑕瑜互现的,他对人物主观突入现实的强烈倾向,有时也表现出机械与滞涩感,停留于主观性,而未能与人物身份与心理素养相一致。周扬对他这方面的批评其实是比较客观的,如《给予者》中班长高宗申说出这样的话:“我看过两种人,有一种,他的内心活动很强盛,————这是他灵魂活动的纵深地带。——日常生活这东西,就像日历,每天撕一张,撕去了就把它扔在纸篓里,以后再没有人想看他了,而我们需要的却是一本书,是翻过了之后又可以再翻的一本书。” 知识分子的文艺腔色彩非常突出,这种语言在丘东平的作品中是比较明显的,违背人物的生活背景与知识背景,不符合人物身份及人物意识发展的内在逻辑。
石怀池在《东平小论》一文中,指出丘东平作品中的新的英雄主义与其战斗生活的密切性,肯定如丘东平般的青年文学者的战争文学创作,也客观地指出丘东平作品存在的问题:“他们一直没有与战斗的主流脱节,他们生活在战斗里,他们是精神领域里的斗士,他们是蜕化过的知识人的新的英雄。”,“在他的所有的作品里,跟随著作者的视野所及,我们见到一个广漠的无限生动的世界:有哭泣的村庄,有愚昧的小镇,有血腥的压迫,有残酷的剥削,有着我们的殖民地的命运的各种各样的桎梏和锁链。……同时已经出现了新的希望,新的觉醒,对于奴隶命运的挣扎和死命的反抗!……例如《通讯员》,《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红花地之守御》等篇,都是一些非常严谨的美丽的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可是,东平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缺点的。譬如,在结构的严整性上,东平的小说有时候仅只是他所诟病的速写式的报告;在人物刻画上,虽然都能把握住艺术概括的原则,有时却也仅只是浮雕似的,没有挖掘到灵魂的深度;在词句的文彩上,有时真的很硬涩,一句话,就是粗线条的炭画似的作品。”

中国现代散文最著名的有哪几位?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

请教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周作人代表作:雨天的书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老向代表作:庶务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戴望舒代表作:雨巷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杨振声代表作:玉君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矛盾代表作:林家铺子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矛盾代表作:子夜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曹禺代表作:原野 中国...

第七连的作者是谁
丘东平。丘东平著。作于1937年12月,副题为《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收于《第七连》,见《东平选集》。作家通过对国民党某部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的记叙,表现了国民党抗日军队下层军官和士兵的爱国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同时也揭露了由于国民民党当局长期对日本实行妥协退让政策,在仓促应战的情况下,...

八路军抗日小说有哪些?
代表作品 丘东平 《第七连》、《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草明 《秦垄的老妇人》、《诚实的小俘虏》姚雪垠 《长夜》丁玲 《一个颗出膛的枪弹》、《夜》夏衍 《春寒》茅盾 《腐蚀》《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原抗战》、《晋绥抗战》、《湖南...

求几本好看的抗战小说
丘东平的《第七连》、《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草明的《秦垄的老妇人》、《诚实的小俘虏》,姚雪垠的《长夜》、丁玲的《一个颗出膛的枪弹》、《夜》、夏衍的《春寒》、茅盾的《腐蚀》、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原抗战》、《晋绥抗战》、...

求几本好看的抗日小说。。。
丘东平的《第七连》、《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草明的《秦垄的老妇人》、《诚实的小俘虏》,姚雪垠的《长夜》、丁玲的《一个颗出膛的枪弹》、《夜》、夏衍的《春寒》、茅盾的《腐蚀》、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原抗战》、《晋绥抗战》、...

关于文学方面的问题
5.七月派的领袖是() A.路翎B.丘东平C.田间D.胡风 6.鲁迅在哪篇杂文中揭露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作 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A.《灯下漫笔》B.《春天闲谈》C.《忽然想到》D.《看镜有感》 7.郭沫若创作于“五卅”前的爱情诗集是() A.《瓶》B.《前茅》C.《恢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