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晚年 李清照晚年很凄惨吗?

李清照晚年很凄惨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婉约词宗李清照连用14个叠字勾勒出自己晚年凄凉孤苦的生活。相比于李清照久负盛名的词文,她的晚年生活却极少被史料收录,因而显得异常神秘。她是孑然一身还是改嫁他人?她是如何度过国仇家恨与情感悲剧交织的岁月?

沉醉不知归路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堪称最有成就的女性,也是人生际遇最为坎坷的女性。从名门闺秀到漂泊无依,从琴瑟相和到孤独终老,她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可谓“天上人间”。提及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便不得不从她的身世说起。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李清照出生于济南府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在朝中任礼部员外郎,平日爱好文学,曾拜于大文学家苏东坡门下。母亲王氏能诗善文,是远近闻名的才女。成长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诗书文化的熏陶,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她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诗词书画。少年时代,李清照便能吟诗作词,且常有惊人之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流传甚广的《如梦令》真实描绘了李清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年华。“沉醉不知归路”、“惊起一滩鸥鹭”,既写出了少女轻松活泼的心情,也映衬出李清照“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才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同样出身士大夫家庭的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婚后生活非常甜蜜。赵明诚当时21岁,正在太学读书,因此与新婚妻子聚少离多。

独守家中的李清照不免心生闲愁,常常写词寄给赵明诚,诉说相思之情。《一剪梅》、《醉花阴》等婉约柔美的佳作,就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赵明诚酷爱金石研究,为了收集字画、书帖、古器等不惜倾其所有。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这一嗜好非常理解和支持。她平日荆钗布裙,千方百计地缩减支出,将省下的家财用来支持赵明诚的金石考据事业。久而久之,李清照也对金石考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与赵明诚一道搜求古文奇字,共同鉴赏、校勘,倒也乐在其中。

夫妻俩对诗词书画也有共同的志趣,常常一起谈论诗文写作,品评词家得失。据此,李清照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学评论《词论》。


然而,伉俪情深的幸福生活不久就遭到了残酷现实的打击。在新旧党争(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执行引发的党争)中,李清照与赵明诚两家遭遇了政治上的不幸,二人的父亲先后死去。继而,建炎元年(1127),“靖康之变”突发,金兵入主中原,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迁。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出任湖州太守,却不幸在赴任途中病死。

失去了故国和家园,李清照原本美好的生活迅速转向暗淡。“沉醉不知归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陪伴她的只余下无限的愁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为他营葬,后因身体不支,一病不起。重病之中,支撑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达成赵明诚未竟的心愿,写完一本会聚夫妇二人考据成果的《金石录》。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在病中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在颠沛流离之中又遗失了许多收藏珍品,生活得极其窘困。这时,有媒人给她介绍了一位名叫张汝舟的书生。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李清照在动荡的时局中很难生存。在饱尝了人生的艰辛后,她渴望有所依靠,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于是,她在媒人的安排下见到了张汝舟,感觉他是个举止得体的君子,便嫁给了他。这一年,李清照49岁。谁知,张汝舟本是个贪婪自私的小人,他迎娶李清照,并不是为了与她相互扶持、安度晚年,而是为了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这些由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收集的字画、古器等珍品,可谓价值连城、举世难求。张汝舟为了得到这些宝物,先是对李清照甜言蜜语,遭到拒绝后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虐待折磨。忍无可忍的李清照毅然决定结束这段婚姻。


在古代,只有男子休妻,女子是不能随意提出解除婚姻关系的。无奈的李清照不得不向官府提出诉讼,检举了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虚报考试次数以求得官职)的行为,并要求与张汝舟解除婚姻关系。依照宋代法律规定,妇女起诉丈夫,即使罪状属实,也要坐牢两年。而李清照仍然告到了官府,可见决心之坚、勇气之足。官府最终判决张汝舟罪名属实,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后入狱。后来,李清照的亲戚翰林学士綦崇礼得知此事,出面帮她疏通,李清照才得以于入狱九天后被释放。出狱后,李清照特意写作《上内翰綦公启》,以感谢綦崇礼。


尽管改嫁、婚变在今天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古代女性而言难免遭受非议。因此,后世一些学者对李清照改嫁一事难以接受,不断有质疑的观点提出,李清照的改嫁也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疑案。

“改嫁说”与“辩诬说”

关于李清照晚年的婚嫁情况,学界存在“改嫁说”和“辩诬说”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改嫁说”是宋代正史记载的说法,主要依据的史料是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撰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李清照写给綦崇礼的信《上内翰綦公启》(收录于南宋学者赵彦卫的著作《云麓漫钞》)等。两本著作均明确记载了李清照改嫁的前因后果。除此之外,还有五本宋代著作也曾提及李清照改嫁一事。由于正史有明文记录,宋元两朝的学者对李清照改嫁一事都确信不疑。


到了明代,开始有学者提出对立于“改嫁说”的“辩诬说”。明代学者徐勃认为,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且丧夫时已年近五十,改嫁之事不可信。沿着这一思路,清朝及以后的学者从史料记载中找出了一些疑点。清代学者俞正燮首次全面地论证了“辩诬说”。首先,他指出《上内翰綦公启》中有多处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叙述了李清照改嫁的过程,却又称此事为“无根之谤”;对于朝廷不应过问的婚嫁之事,却写道“持官书文字来辄信”等。而且《上内翰綦公启》文笔干涩,行文不通,应判定为篡改版本,而非李清照所作。其次,俞正燮细细考证史学编年,提出宋代史学著作记载的年份不可靠,若按真实的年份推算,李清照没有改嫁的可能;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作者李心传在李清照去世后40年才出生,又与李清照相隔万里,其关于改嫁的记载恐怕是误传,不足采信。


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辩诬说”的依据。首先,赵彦卫的著作《云麓漫钞》广泛收录了天文、地理、民间故事等题材的内容,记载难免有失实之处;其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关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一事的记载,前文只称“李氏”,写到她去官府状告张汝舟时,才插了一句“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辞,自号易安居士”,很可能是有人故意陷害李清照而改;此外,綦崇礼是赵明诚的姑表兄弟,如果李清照真的改嫁并入狱,有何颜面接受他的帮助?在“辩诬说”振振有词时,“改嫁说”也不断提出新的论证观点。现代学者黄盛璋认为,提及李清照改嫁的著作均为严肃题材,作者也都是与李清照同时代人,史料记载的可信度较强。其中有些著作成书时,李清照还健在,作者不可能公然造谣李清照改嫁。此外,宋代妇女改嫁现象比较普遍,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宋史》中就记载了“诏许宗女改嫁”的事情。而明清以后的学者以妇女守节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李清照是不合适的。


目前,“改嫁说”是较为主流的观点。“辩诬说”的质疑虽有一些论据,但力度不强,多为常理推断或猜测;即便指出史料记载中的一些不足,但仍未发现真正的“硬伤”。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辩诬说”始终脱离不开改嫁失节的成见。

无论真相如何,李清照的德行、才名、人品不会因改嫁与否而受到影响。她的成就永远令后人景仰,她的遭遇永远令后人慨叹。

欲将血泪寄山河


如果说改嫁之痛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一个悲剧,那么国仇家恨则是伴随她后半生的另一块心病。在南方漂泊的日子里,李清照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土,没有停息忧国忧民之心。作为一个闺阁女性,作为一位婉约词人,李清照有此爱国之心是难能可贵的。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沿长江往江西方向迁移。当到达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心生感慨,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死后,朝廷传出赵明诚曾送给金人一把玉壶的谣言,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原来,在赵明诚病重期间,友人张飞卿曾带一把玉壶来看望他,此事不知为何被误传成“通金”。为表明丈夫的清白,李清照决定将夫妇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进献给朝廷。于是她追随宋高宗赵构逃亡的路线南渡,经越州、明州辗转至奉化、台州,后来又从温州返回越州。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携文物珍品被金兵、盗贼甚至官兵盗走大半。建炎四年(1130),宋徽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国之主只顾自己保命,心中无限失望。她最终没能追上皇帝,进献朝廷的愿望终究没有达成。


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突发奇想,提出派人赴金看望宋徽宗、宋钦宗,并与金谈论议和事宜。满朝文武听后没有一人敢去,这时,韩肖胄自告奋勇向宋高宗请命。关心国事的李清照了解到此事后,心潮澎湃,满怀豪情,提笔写下一首长诗赞颂韩肖胄的义举。其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一句尤为感人肺腑。第二年,金兵南犯,宋高宗再次弃都而逃,李清照流亡到金华避难。皇帝的软弱、朝廷的无能使她心灰意冷,愁容满面。当有人请她去双溪泛舟时,她惆怅地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后世鲜有人知道,李清照与宋朝的权臣秦桧有亲戚关系,她与秦桧的夫人是表姐妹。然而,李清照与他们从不往来,即使是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踏进秦家半步。

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烛残年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心灵的凄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平日里做的无非两件事情,写词和完成《金石录》。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前期与后期有很大差别。前期词风以轻快明丽为主,多表现闺中少女的闲情乐趣或少妇的相思闲愁;后期则变得深沉悲苦,多描写人生愁苦与忧国情怀。


李清照有一位姓孙的朋友,生有一个女孩,天资聪慧。李清照十分喜欢,便对这个女孩说,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传给她。谁知这个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听后,不由得凄凉万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满腹才学得不到价值的体现,甚至得不到承认。这让李清照在形影孤独之外,更添一份心灵的寂寞。


不久,李清照终于完成了倾注毕生心血的《金石录》。此时,丈夫的心愿终了,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李清照吟出了那首催人泪下的《声声慢》,勾勒出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晚年。

约73岁时(卒年不详),李清照走完了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后人将李清照的词结集为《漱玉词》,尊她为一代词宗,并在她的家乡建起了李清照纪念堂

http://gaokao.xdf.cn/201308/9631767.html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孤独终老,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有兴趣的话看杨雨揭秘李清照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呢?
然而造化弄人,前半生幸福甜蜜衣食无忧的李清照,到晚年时期的生活竟是十分的凄惨孤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就请听笔者娓娓道来。靖康二年(1127),“靖康之变”在这一年爆发,而李清照的生活也从这一年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动乱,当时的大宋山河已然是摇摇欲坠,于是李清照平静的生活就此...

关于李清照晚年愁的诗句
6.李清照晚年的诗集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

李清照的早年是怎么过的,晚年呢?
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佑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蔡京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赵家弟兄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旧居。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

李清照,一个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才女,为什么晚年的生活那么悲戚,悲凉...
关于李清照晚年的婚嫁情况,学界存在”改嫁说“和”辩诬说“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改嫁说“是宋代正史记载的说法,主要依据的史料是南宋史学家李心撰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李清照写给崇礼的信《上内焊兾公启》等,;两本著作均明确记载了李清照改嫁的前因后果,除此之外,还有五本宋代著作也曾提及...

宋代才女李清照的晚年为何如此孤单冷清?
要说起李清照的词,那可是超过了她的诗,她在词上可谓天赋秉义,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早年由于家境富足,创作的作品自然免不了一些少女情怀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是,中年丧夫,又没有子女,改嫁后婚姻仍然不顺,又离异,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以至于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多了些许...

李清照晚年作品都有什么
李清照晚年作品有《临江仙》《怨王孙》《点绛唇》《武陵春》《题八咏楼》《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忆秦娥·临高阁》《清平乐·年年雪里》《声声慢·寻寻觅觅》等。李清照晚景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以后期所作诗文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李清照晚年漂泊生活的有关资料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

宋朝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为什么改嫁?
但是他们之后生活处在漂泊之中,最后他的丈夫赵明成不幸病逝,留给李清照的只有15车古迹文物以及无尽的思念,在此之后46岁的李清照可以说是孤独一身了。晚年李清照的诗词中总是不经意的会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段不长久的美满婚姻让人觉得特别的惋惜,也让后人赞叹她的忠贞,此时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

十字清照晚年在哪里生活的?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温州、衢州等地,...

到了晚年,为什么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变成了酒鬼?
阅读这些词句,再了解李清照的个人生活,特别从她与赵明诚悉心相处的岁月就能看出,李清照的确属于豪放之人。她不拘小节,时常喝几杯烈酒,自然属于正常的事儿。很遗憾,李清照中晚年经常处于颠沛流离的日子。长期闲散不定的生活,早让她离不开醇酒了,只有借酒浇愁,才能让她得到丝丝缕缕的情感安慰。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