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龙门硐三叠系剖面的沉积构造看牛背山背斜北东翼的构造特征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一.前沿
1.1交通位置图

峨眉山属邛崃山脉最南支,雄踞于四川盆地西南隅的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主峰万佛顶位于北纬29.59,东经103.48。
峨眉山地区交通较为发达,公路密如蛛网。北可抵成都,南至西昌,东到乐山,西达洪雅县高庙;成昆铁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来十分便利。
1.2地质发展简史
1.21峨眉山地质发展简史
在早震旦系时(距今约8.5亿年以前)峨眉山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系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系中后期到奥陶系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到奥陶系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峨眉山区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系的历史记录,二叠系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系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系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延至晚二叠系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二叠系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系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
直至晚三叠系(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
到第四系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系(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白垩系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峨眉山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 根据峨眉山沉积的岩层,以及下面的花岗岩计算,两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应有高度为海拔7000多米,而现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过海拔3099米,那么还有3000多米的岩层怎么不见了呢?一方面是因为峨眉山山体本身,断层纵横,岩层破碎,易于风化侵蚀;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致使其高度在增长的同时被减少。尤其是第四系(距今约200万年左右)冰期的出现(据蕨坪坝冰积物的堆积情况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现过3次),强大的冰川活动,极大程度地剥蚀着岩层。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严重地浸蚀、冲刷岩层。各种岩层中,只玄武岩岩层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3000米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海拔3099米处。
1.22峨眉山地质研究简史
峨眉山地质,早就为中外学者所瞩目。虽然1917年日本东京地学协会曾派小林一郎来华绘制过峨眉山地质图,但地形地质率多错讹,参考价值不大。而对峨眉山地质有开创性研究者首推中国著名地质学家赵亚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赵先生步履峨眉山,绘制峨眉山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和所建立的地层层序,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命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一词沿用至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先后有瑞士地质学家汉漠、中国学者李春昱、谭锡畴、袁见齐等对峨眉山地质进行了研究。其后杨登华、盛莘夫、赵家骧、王嘉荫等对峨眉山花岗岩、地层、地貌、地质构造等作了多学科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化工局地质队、四川省冶金地勘局、成都理工大学等科研、教学、生产部门、先后对峨眉山底层、古生物、岩石、沉积相、构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卓有生效。尤其是我校建立的两条著名的地址剖面;一是麦地坪剖面,已被国际地科联列为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层型参考之一;二是龙门硐三叠系沉积剖面图,国内外学者考察后一致认为该剖面地层初露完整、沉积标志极其丰富,已有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列为省级地址剖面保护点。
1.3实习实情况
1.31实习目的
地质认识实习是在《普通地质学》课程修业完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常见地质现象的认识和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融合理论学习的内容,初步掌握观察、描述一般地质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地质分析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的初步了解,促进学生热爱地质科学,树立和逐步巩固专业思想。通过剖面实习,学会实测地层剖面的测制、资料整理与手机和图件绘制的方法。
1.32实习任务
根据实习内容与层次,在峨眉山众多的地质现象中选择一部分常见的、比较直观典型的、易于初学者接受和掌握的地质内容进行实习。
线路Ⅰ:交大镜泊山——后坪南侧;
线路Ⅱ:庙儿岗——柏香坪;
线路Ⅲ:龙门硐——清音电站——龙门硐口;
线路Ⅳ:川主庙——两河口——凉水井。
实习过程中必须初步掌握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的内容、方法与技能是教学重点,需按计划完成,达到规定要求。学习使用地质三宝(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能分辨岩石的种类以及断层、褶皱的分类,并对其做出描述,学会使用地质图,掌握定点方法,学习野外记录本的记录方法,掌握实测底层剖面的方法,学习地层剖面测制、资料收集及整理、图件绘制等基本方法。

二.地层
2.1地层概述
峨眉山地区地层出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完全缺失外,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二叠系中统的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二叠系上统的峨眉山玄武岩组、宣威组,三叠系下统的东川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三叠系中统的雷口坡组,三叠系上统的须家河组,侏罗系下统1自流井组,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侏罗系上统的遂宁组、蓬莱镇组,白垩系下统的夹关组,白垩系上统的灌口组,古近系名山组,新近系的凉水井组,以及第四系地层。
2.2岩石地层
2.2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深灰色。灰色中一块状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灰岩中普遍含沥青质;产珊瑚、腕足、蜓及苔藓虫化石;海相
2.2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深灰色微晶、隐晶、斑状、杏仁状等玄武岩旋回层,具柱状节理,底部有厚约1m的铝土质粘土层、泥岩炭质页岩夹煤线等,产植物及腕足类化石;陆相喷发-滨海沼泽相
2.23二叠系上统宣威组
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线的旋回层,底部为玄武岩的古风化壳,含有少量铜、铁、铝土矿等,具斜层理、冲刷面等构造;产植物化石;沼泽-河流沼泽相
2.24三叠系下统东川组
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具大型板状、槽形、平行层理,冲刷面、波痕、泥裂等;未见化石;河流相
2.25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灰白色灰岩与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顶部为含玉髓砾石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具潮汐、包卷层理,重荷模、泥裂、波痕及缝合线构造等;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河口湾相
2.26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
下部黄灰色白云岩夹云泥岩,中部为灰紫色灰岩及泥灰岩,上部以黄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紫红色膏溶角砾岩,具潮汐层理、渠迹、鸟眼及格子状构造等;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等;海相
2.27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
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偶夹灰岩团块或薄层,发育微波状层理;产双壳类、介形虫为主的化石;湖泊相
2.28白垩系下统夹关组
砖红色厚一块状砂岩夹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底砾岩,具大型交错、平行、槽形层理,波痕、泥裂及冲刷面构造;产介形虫、鱼、恐龙足迹化石等;河流相
2.29白垩系上统灌口组
砖红色、紫红色中-厚层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的石膏晶粒、膏岩晶洞,具水平层理、小型斜层理和微波状层理;产介形类化石;上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咸化湖泊相
三.岩石
3.1岩石概况
峨眉山地区除二叠统下部为岩浆岩外,其余均为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组成。
3.2岩石类型分述
1.峨眉山地区的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与喷出岩两大类。侵入岩主要为峨眉山花岗岩,喷出岩为峨眉山玄武岩。
峨眉山花岗岩位于峨眉山背斜核部,因遭受剥蚀出露张沟、洪椿坪、石笋沟等处,不整合伏于上震旦统观音崖组之下。在张沟出露面积最大。峨眉山花岗岩属正长花岗岩,呈灰白色、肉红色,似斑状和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中以钾长石居多,含量在50%左右;其次为酸性斜长石和石英,有少量白云母。
峨眉山玄武岩形成于万二叠世早期,是大陆裂谷环境下的喷溢产物。峨眉山地区的该套玄武岩,南至大为,东抵沙湾三峨山,西达若篙坪。清音电站剖面实测厚度为258m。以万佛顶为主峰的峨眉山就是玄武岩构成,并形成单面山的构造坡。峨眉山玄武岩根据其结构、构造可分为斑状玄武岩、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等。斑状玄武岩是本区玄武岩的主要类型,呈青灰、灰绿、暗绿色,常具五-六边形粗大柱状层理;斑晶成分为斜长石,基质为斜长石、辉石、绿泥石、玄武玻璃等。微晶玄武岩一般为青灰、浅绿色、绿墨等色;主要矿物成分与斑状玄武岩相似,只是粒度较小而已,常形成细长柱状节理。杏仁状玄武岩中杏仁体含量一般为12%左右,最高达30%-35%,形式多样、大小不一,成分以石英、方解石、绿泥石、蛋白石居多。
2.峨眉山地区出露沉积岩有粉砂岩、砂岩、泥岩、白云岩等;此外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即变质岩。
四.构造
4.1概述
峨眉山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峨眉山断块内,由一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组成,断裂纵横交错。教学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断裂构造主要有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大峨寺断层、回龙山断层和挖断山断层等。
4.2褶皱
4.21峨眉山背斜
峨眉山背斜是峨眉山地区规模最大的主干构造,轴向近南北。核部位于张沟、洪椿坪一线,出露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依次出露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两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较平缓。东翼岩层倾角较陡,在新开寺及其以东,二叠系及三叠系渐变为倒转。枢纽近水平,为一规模较大的斜歪倒转水平背斜。
4.22二峨山背斜
位于二峨山主脉东南侧,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两翼大体对称,倾角较陡。核部为寒武系,两翼依次为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背斜在北西翼发育次级褶皱和断层。
4.23牛背山背斜
牛背山背斜为峨眉山地区次级褶皱构造,风化严重;南起慧灯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轴向北西,北段逐渐转为北东。核部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背斜轴向南倾。该背斜为斜歪、倒转、倾伏。北东翼受到地层破坏受到向下的牵引力导致产状凌乱,两翼是不对称背斜。
4.24桂花场向斜
桂花场向斜是与牛背山伴生的向斜构造,南起纯阳殿,北达砚台山,轴向北西。向斜北西段较宽,南东段较窄。木鱼山一线核部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两翼分别为下三叠统东川组、上二叠统宣威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中二叠统茅口组。南西翼倾角较缓,北东翼较陡。枢纽分别向北西和南东倾伏,为一开阔的斜歪倾伏向斜。
4.3断层
4.31峨眉山断层
峨眉山断层是峨眉山地区的主要的逆断层,对峨眉山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和地貌现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南段斜切峨嵋山背斜,致使张沟一带的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逆冲到二叠系、三叠系之上,最大地层断距达3500m;下层地层局部倒转。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至鞠槽附近淹没于第四系之下。
4.32观心庵断层
观心庵断层南起新开寺,往北西延至喻田子附近消失。断层走向北西-南东,长约15km。断面倾向南西。南西盘相对上升,为一逆断层。该断层被晚期北东向、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
4.33回龙山断层
回龙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南西翼近核部,走向为北西-南东,断层面倾向南西。此断层上盘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下盘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在回龙山南坡及龙门硐河谷底可清楚的看到断层面、断层破碎带、劈理、小型构造透镜体、地层不对称重复以及地层出露不全都断层证据。其性质为逆断层。
4.34挖断山断层
挖断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南起麻柳湾,北至石店,全长9km。断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在挖断山垭口,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覆盖于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之上,且玄武岩下部断失近百米。至北西两河口一带,茅口组灰岩被错段,岩石碎裂,节理、劈理、构造透镜体等现象明显,为逆断层。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褶皱
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
断层
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观心庵断层 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牛背山断层 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上图 :第四纪晚期,背斜和断层进一步发育,峨眉山迅速升高,外力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山内层峰重叠,演化为今日之面貌。
中图 :白垩纪时期,峨眉山区发生褶皱运动,形成峨眉山大背斜,峨眉山大断层也开始发育,峨眉山已经开始成长,但地势不高。
下图 :晚二叠纪时期以前的情况;地壳只是垂直地作升降运动,地面上并无峨眉山的踪影。
震旦系上统出露于张沟、余山、洪椿坪、九老洞等地,呈南北向展布,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自下而上划分为观音岩组和灯影组。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含藻类化石:
Emeishanella irregulare Palacomicrocgstis aggregatus等。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其中,下统分为四个组,由下往上为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和龙王庙组。其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砂岩等。
中统自下而上分两个组,即陡坡寺组和西王庙组,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等。
中上统只有一组,即洗象池组,岩性较单一,主要为一套粉晶白云岩,此系含丰富的化石:Wutingaspis omeishanensis
Chittidi11a transuerss
Renalcis mimicusa
Eoplectonema sp。等。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Wanliangtingia trausverss
Didymograptus omeishanensis
Didymograptus dachengsiensis等。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厚大的石灰岩,底部夹煤线的粘土岩,由下往上分三个组:梁山组、栖霞组和茅口组。上统为一套陆相火山岩沉积物和陆相河湖沉积物。分两个组:峨眉山玄武岩组和宣威组。前者其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后者为高岭石、粘土岩、砂泥岩等。本系含丰富化石:CryptOSpiifer omeishanensisNeomisellina sp.Lobatannularia sp.等。三叠系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分两个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中统只有一组,即雷口坡组。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上统则分三个组,即垮洪洞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主要为一套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建造。即泥灰岩、砂岩、粉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粘土岩、煤层或煤线等。本系含化石:Myophoria sp.Velopecten abberltii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等。侏罗系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只有一组,即珍珠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本系含化石:Equisetitesaff multidentatusPseudocadinia sp.Mesocorbicula dongyouensis等。白垩系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其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局部夹膏盐晶洞等。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含化石:Crambatichara longiconia
Cristocypridea longa等。Q一第四系;N第三系;K2g一白垩系灌口组;Klj一白垩系夹关组;J3p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2sn中侏统遂宁组;J2s中侏罗统沙溪庙组;T3x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2l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1J下 三叠统嘉陵江组 Tif下三叠统飞仙关组;p2x上二叠统宣威组;P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1一下二叠统;O1下奥陶统;E2+3中上寒武统;E1下寒武统;2b上震旦统;r2元古代峨眉山花岗岩;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③一牛背山背斜;④一大庙向斜;⑤万年寺断层;⑥─挖断山断层:⑦报国寺断层;1现代冲积层;2砂岩;3一砂质页岩;4一泥岩;5页岩;6铝上质页岩;7石灰岩;8白云岩:9玄武岩;10花岗岩;11正断层 12一逆断层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岩性表现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褶皱 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断层 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观心庵断层 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牛背山断层 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

根据峨眉山龙门硐三叠系剖面的沉积构造,可以推断牛背山背斜北东翼的构造特征如下:
牛背山背斜位于峨眉山龙门硐三叠系剖面的北部,其北东翼的沉积构造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变化。在背斜核部,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这表明此处地质构造的稳定性较低,可能存在较为频繁的地质活动。
在两翼方面,牛背山背斜的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此处的地层相对较新,这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此处可能存在较为显著的构造运动。此外,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出现倒转,这表明此处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较高,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地质活动。
总体来说,牛背山背斜北东翼的构造特征较为复杂,可能存在较为频繁的地质活动和较为显著的地质构造运动。具体构造特征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变还需进一步研究。

地震层序概述
层序界面SB4-1:为印支期中幕诺利克期内构造运动——安县运动形成的造山隆升暴露剥蚀与沉积下超、上超叠加复合穿时的层序不整合面。在龙门山前地震剖面有下超前积反射特征,是快速堆积磨拉石建造表征,向前陆隆起川中地区地震反射层TT3x4削蚀下伏地层。层序界面SB5:为印支晚幕造山隆升暴露剥蚀与...

龙门硐剖面中斑状玄武岩中的斑晶为哪种矿物:
辉石、绿帘石、黑云母等矿物。龙门硐剖面中斑状玄武岩中的斑晶可能是辉石、绿帘石、黑云母等矿物。斑状玄武岩是一种含有较多斑晶的玄武岩,斑晶的种类和数量因地质条件和成因不同而异。辉石是一种常见的斑晶矿物,具有黑色或绿色的颜色,硬度较大,常见于火山岩和深成岩中。绿帘石是一种绿色的矿物,...

三叠系典型剖面层序
砂岩中以长石、石英为主,含有一定量岩屑,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无规则的大孔隙被杂基充填。粒度分析概率曲线上,既有滚动总体,也有跳跃和悬浮总体,曲线斜率小,混合度大(图3—20)说明沉积速率相对于可容纳空间的增长速率大。图3—20 三叠系剖面低水位体系域砂岩粒度分析 从上述特征我们可以...

学习任务中国中生界划分与对比
体在三叠纪逐步与北方区拼合,华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晚期大规模海退,浅海范围退缩到黔桂及龙门山前一隅,其后的晚三叠世则以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或陆相沉积为...(2)结合四川盆地侏罗系剖面,了解其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组合、接触关系及地层厚度,分析该地区侏罗纪构造古地理特征。 (3)阅读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了解印支运动...

新场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地震沉积学研究
来自西北部龙门山造山带的沉积物、东部川中古隆起的沉积物和北部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西侧的沉积物,都在川西坳陷发生搬运和沉积。 2 沉积微相发育特征 在区域沉积环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心、沉积构造和测井曲线,对新场地区须二段单井沉积微相进行了识别,新场须二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

学习任务常见断层的识别与分析
如四川龙门山叠瓦式逆冲断层由龙门山褶皱带东翼向四川盆地逆掩,又如我国台湾地区也发育此类构造。 图6-22 江苏茅山南段花山一带叠瓦式逆冲断层剖面图 2.对冲式逆断层 由两条以上相背而倾对冲的逆断层组成。其特征为两条断层有一共同的下(降)盘。小型对冲式断层常与背斜构造相伴(图6-23);大型的对冲式逆...

(二)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的演化
扬子陆块比华北陆块海水退却为晚,早中三叠世华南海仍是浅海沉积为主的陆表海,海盆的西界在龙门山—康滇古陆—红河断裂带。早中三叠世华南海盆基底平缓,为稳定的陆棚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仅在右江发生局部再生海槽,干燥气候形成咸化海。晚三叠世海水向西退却,形成陆缘浅海沼泽及三角洲含煤沉积,至三叠纪晚期海水...

试分析比较龙门硐与“一线天”峡谷的异同及成因,哪位大佬能帮忙找找文献...
由“一线天至龙门硐口随手剖面图”以及实地考察结果可知,坝址区为沉积岩,以灰白色石灰岩为主,夹着少量紫红色砂岩、泥岩。岩石中砂岩、泥岩、页岩的强度较低,用地质锤也能敲碎,而用地质锤敲击石灰岩时声音不是很响亮,说明由于风化作用表层石灰岩的强度也有所下降。2.2.2坝址区地质构造 坝址区...

扬子陆块西缘被动陆缘推覆带
主要由龙门山推覆体与木里推覆两部分组成。此节,只述后者。 该构造单元位于造山带的最南部,呈向南突出的弧形逆冲构造叠置于盐源前陆构造带之上。 1.组成结构特征 该推覆体,主要由原地系统的前震旦系基底岩片(M1)、滑脱系统的下部震旦系—古生界逆冲岩片(M2a)和上部二叠系—中下三叠统逆冲岩片(M2b)三部分所构...

谁知道百度百科里面峨眉山的气象水文条件?帮查下嘛,
三叠系: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侏罗系: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白垩系: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