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是怎么撤三藩的,怎么撤的吴三桂兵权 清朝康熙是怎么撤三藩的,怎么撤的吴三桂兵权?

清朝康熙是怎么撤三藩的,怎么撤的吴三桂兵权?

康熙皇帝即位后,将河务、漕运、三藩视为“三大事”,但三藩割据日久,想要根除并非易事。1673年,康熙皇帝终于等到了撤藩的时机。这一年尚可喜主动请求撤藩,告老还乡,康熙皇帝顺水推舟当即批准,此举无疑带有暗示吴三桂、耿精忠效法的意味。吴三桂、耿精忠被迫提出撤藩,实则也有利用撤藩试探康熙皇帝的意味。当时朝中大臣多有暂时保留吴三桂藩属的意见,但康熙皇帝年轻气盛,意图一举解决三藩问题,仍然下发了撤藩的诏书。
吴三桂闻讯后遂开始暗中准备,很快起兵公开造反,挥师北上。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等纷纷响应,仅仅一年时间,吴三桂势力几乎遍布长江以南地区。
面对规模甚大的三藩之乱,康熙皇帝运筹帷幄,双方交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吴三桂进攻时期: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这一阶段吴三桂声势浩大,分多路进攻清军,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清军仓皇应战,接连败退。
第二阶段是双方相持时期: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这一阶段清军终于部署到位,并对吴三桂势力采取了“剿抚”政策,双管齐下。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子)等先后归降,吴三桂开始陷入孤立。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同年病死,其孙吴世璠即位。
第三阶段是清军反攻时期: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的去世可以算是双方战事的转折点。这一阶段清军一路连战连捷,吴世璠被迫退回昆明死守。最终昆明城破,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最终平息。

扩展资料:
清军在入关战争中,招徕明朝降将,军功卓著者因功封王。皇太极时期封有“三顺王”,即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耿精忠祖父)。后吴三桂归降,被封平西王。顺治时期又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后孔有德在与南明的军事战争中阵亡,其子亦被杀害,定南王爵位遂无人承袭。顺治十六年(1659年),顺治皇帝命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继茂(耿精忠父)镇守福建,三藩自此基本确立了下来。
实际上,按照清朝统治者的设计,三藩所镇地区仅是驻防地,而非诸侯领地,然而三藩的实际发展却远超清朝统治者的设想。由于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均为新辟疆土,且存在南明、农民军、台湾郑氏政权等多股势力,如此复杂的情况使得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赋予三藩特殊的权力,以便宜行事。三藩军事上可以拥有军队,经济上可以征收赋税,人事上可以任免官员,很快便形成了割据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者表面上仍是继续笼络,但实际上已经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在平定三番后,耿精忠、尚之信仍然被康熙皇帝处以死刑,三藩的亲族及附属将领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受牵连者甚多。可以说,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藩之乱

先撤第一个藩,再撤第二个藩,最后撤第三个藩

在处理吴三桂的问题上,有多种方案可供康熙选择:一是信守诺言,保持这几个藩王的权力的利益;二是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三是不急于撤藩,拖下去以渐变方式解决;四是以战争的方式一次性解决。 其中第一条是康熙所不愿实行的,不论当初其祖上信誓旦旦的作出许诺,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了盟约,他都会赖个一干二净的。至于第二种方案,可以设想,但也未必能行得通。比较可行的是第三种办法。施行这三种办法都是有可能避免战争。但是,康熙帝采取了第四种办法,即最不合理的,损失最惨重,危险性最大的一种。 即使以战争方式解决,也可以各个击破,也就是三位藩王不要一次性解决,而先处理那些军事力量较小,号召力较差的,如耿精忠,或内部矛盾很大的,如尚可喜等,先严密控制广东、广西、福建。以好言温语让吴三桂觉得他这个亲王比另外两位藩王高的多,事实上是分化孤立了他们,大大减少了对吴三桂的支持力量。 最合理的是即拖下去,一点点地处理,就有可能和平解决。 上文已经讲过:吴三桂所干的那些坏事根本就构成不了必须立即撤藩,乃至发生一场战争的理由。如果清政府不在触犯其即得利益方面走得太远,很难设想吴三桂会主动挑起战争。这样,就有了拖下去的条件和基础。 吴三桂起兵时六十二岁,已经是老人了,起兵后六年就死了。如果拖个五、六年,即使他不死,但已经极为衰老,也就造不动反了。 在吴三桂决心起兵反清后,下令三军到昆明郊外校场阅兵,他在校场上飞身上马疾驰,连发三箭,箭箭中目标,然后他还演练各种兵器,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技法高超,似乎不减当年。这当然会极大地激励部下随他起兵的信心。设想如果他再老一些,玩不动这些把戏,不但激励不了部下,也很难说他自己还会有信心。 如果他先病死了,叛乱的事当然不会绝对没有,但却不可能有这样大规模的战争了。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吴三桂起兵时,有许多云南贵州以外的地方军事长官响应,他本人的号召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有不少都是他的老部下,没有了他,那些人会不会响应叛乱,就很难说了。 二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是满清皇帝的额附,是顺治帝的妹夫,他是忠于清朝的。当康熙帝决定撤藩,吴三桂决意造反,要秘密把吴应熊从北京接回云南,他不愿回去,结果只把他的儿子,也就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秘密接走。若吴应熊延袭了平西亲王爵位,是会听清朝皇帝的话的,这场战争也就打不起来了。即使吴三桂的有些部下要打,其规模也会小很多。 三是吴三桂统军打仗能力在当时确是第一流的。在他造反后,势如破竹,一气占领了大片土地, 六十七岁时病死于湖南衡州,孙吴世璠继位,此后,吴军兵败如山倒,三年后,康熙二十年,清军入昆明,战争结束。没有了吴三桂,即使有造反的,也较容易压下去。 也许有读者会提出疑问,吴三桂和他的忠诚部下,都是一些降清的原明朝将军或农民军叛逆,多是些没有廉耻的悍将,即使清皇朝想拖,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谁也不能说他们不会搞叛乱。吴三桂及其嫡系亲信这种货色,说他们是人,还不如说他更像条狗,有时能为人效劳,有时则表现如一条疯狗,会咬自己原来的主人。吴三桂这只狗咬了原来的主人明皇朝,又咬了差一点成为他的主人的李自成,最后咬了自己的新主人清王朝。 其实,正是因为吴三桂及其嫡系亲信只不过是些没有政治头脑、没有长远目标的骄兵悍将,给他们些适当的甜头,他们就可能会满意。在很长时间中,他们除了对满清政府继续效忠外,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能继续保有即得利益。如果当时康熙帝不急忙撤藩,即在实质上逐步限制清初封给吴三桂等人的权力,但却大体维持其既得经济利益,实在是看不出吴三桂及其部下一定会造反。 吴三桂及其部下并不是不可控制的疯狗,在很长的时间中,他的表现只是一条极有用的、忠顺的走狗而已。只是康熙帝过分地触犯了他的利益,他才表现出疯狗的那一面。 康熙处理吴三桂问题时,使清皇朝处在极大的危险之中。 如果吴三桂能够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或至少向老百姓许诺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许一些老百姓可能支持他,但是,他只迷信武力,没有设法将他们的起兵和汉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某种结合,那怕只是表面上的;吴三桂及其谋士们也没有设法使他们的起兵名正言顺,设法取得怀念明朝的人的支持,例如扶持或假装扶持明朝姓朱的皇室为主子。这样,吴三桂就明摆出一付只是因为撤藩侵犯了他的即得利益起兵的,是一场赤裸裸的争权夺利的战争,是得不到较多的支持的。 而且,吴三桂在战略上犯了大错,在占领湖南后就没有进兵长江下游,或急速北征。幸好,吴三桂及他的亲信中,没有一个可称得上是目光长远的政治家,否则,这场战争的结果会是什么样,谁也无法预料。 总之,康熙处理吴三桂时,在策略上犯了极大的错误,他最后成功,战争没有对清皇朝有更大的威胁,实是他幸运。 由此可见,和吴三桂间的战争,不但可以避免,而且从清政府的利益而言是应尽力避免的。 拖下去,就年龄而言,优势尽在康熙这一边。但是,也正是康熙太年轻,把非常危险的事看得太轻了,冒然撤藩挑起战争。如果是康熙在亲政二十年后处理这类事,必是另一种策略,拖下去的可能性极大。 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却打了八年,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有何正义可言?说它是不义的并不过份。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六年(164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清朝康熙是怎么撤三藩的,怎么撤的吴三桂兵权?
第三阶段是清军反攻时期: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的去世可以算是双方战事的转折点。这一阶段清军一路连战连捷,吴世璠被迫退回昆明死守。最终昆明城破,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最终平息。

康熙在位时朝廷不稳定,他怎么平的三藩?
通过主打吴三桂,安抚其他藩王的方式,用了8年时间。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

康熙是怎么撤的三番
先撤第一个藩,再撤第二个藩,最后撤第三个藩

康熙是怎麼削的三藩的
康熙认为“三藩”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清王朝的集权统治,决计铲除“三藩”,强化中央政府统治。1673年3月,年事已高的尚可喜上疏要求告老还乡,返回辽东,请朝廷准许他的儿子尚之信袭爵留镇广东。康熙认为这是撤藩良机,立即批准尚可喜归老辽东,但不许其子袭爵,还“令其尽撤藩兵回籍”。吴氏、耿氏获悉后...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是怎样的?
康熙又在山东兖州、山西太原建立军事基地,集结兵力、秣马以待。下令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吴三桂。康熙十三年(1647)二月二十七日,颁布诏书,声讨吴三桂背恩反叛罪行,宣布削其亲王爵位,表示武力平叛的决心。四月十三日。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孙吴世霖处绞,以打击吴三桂。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命安南...

为了稳固中央集权,康熙是怎么进行削藩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提出反清复明,杀云南巡抚朱国治...

康熙为什么最终决定撤藩?详解撤藩的必须性
康熙帝决定撤藩三藩。早在顺治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康熙帝亲政数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

清朝康熙帝为什么坚决要撤藩?
由于“三藩”势力不断发展,日益影响着清政府的统治,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统一,成为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康熙帝于公元1671年(康熙十二年),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闻讯,遂于当年11月发动叛乱,并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为欺骗群众,他打出“复明”的旗号,拥立明崇祯帝第3子为帝,年号“周启...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下旨裁撤三藩?他是怕藩王造反吗?
康熙皇帝之所以要下旨裁撤三藩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害怕三藩造反,另一方面是因为三藩连年的军费已经给朝廷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康熙想要结束这种割据局面,将所有权力收到自己手中。康熙皇帝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最有为的皇帝,他六岁登基,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讨准葛尔丹,可以...

吴三桂又没有背叛清国?康熙有没有裁撤三藩?吴三桂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疏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清朝同撤三藩的决定...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星空游玩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玩网 联系邮箱:电邮